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使其就业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工作竞争模型和工作匹配模型分析研究生就业的流向失衡、“人才高消费”、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等特点出现的原因,应打破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优化研究生的人才配置等来推动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03-02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稀缺人才。然而,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平均递增速度达26.9%。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使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生就业的特点及其原因

研究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加以考察的综合复杂的社会问题。若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生就业则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研究生就业流向失衡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良好的就业机遇是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相对稀缺的资源,直接导致了其就业流向上的失衡:研究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中省会城市;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机关、高校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此外,所从事行业的冷热不均现象亦日趋严重。

从实质上说,研究生人才流向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等特点的主劳动力市场和相应条件较差的次劳动力市场。由于存在户籍制度等体制,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又是一种多层次分割,既有城乡之间的制度分割,也有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分割及行业分割等,而且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这些分割还将长期存在。因此,一旦研究生就业时选择了次劳动力市场即选择城镇或边远地区或是非正规部门和冷门行业,不仅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处于劣势,而且将来如果想要进入主劳动力市场,需要面对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以及付出大量的工作转换成本和心理成本,这将意味着丧失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自身人力资本的升值潜力。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才处于一种局部的过剩(这种过剩是相对于对研究生的容纳能力来说的)。

(二)工作竞争模型与“人才高消费”现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许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原本某些本、专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做,再加上发达城市中福利好、收入高的工作的强大吸引力,从而使许多行业和单位在部分岗位上出现了人才高消费、不当消费等现象。

这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受雇于过去由较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的现象,就是工作竞争理论着力解释的问题。“工作竞争模型”的中心观点是:教育是用于筛选求职者并决定个人工作报酬的主要依据即教育水平越高,在求职者队伍中的位置就越靠前。依据此理论,研究生正是教育水平较高,在求职者队伍中位置靠前的那部分人。在雇主心目中,研究生学历是显示其高智力水平和主动性等影响未来劳动生产率或“易调教性”的各种要素的重要信号。意味着只需要支付较低的培训成本便可以赢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于是,越来越多原本适合岗位学历层次的人才被筛选下来,由此产生了被菲尔兹称之为“职位排挤”的现象,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损失,研究生也因为不能“人尽其才”而产生挫败感和不满,进而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因此,这种人才高消费、不当消费的现象一方面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研究生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以致引发教育过度。

(三)工作匹配模型与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

所谓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是指学科专业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两种不同状况。人事部的统计表明:机械、市场营销、建筑、通信工程等专业研究生供不应求,而文艺体育、医药、文秘、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人才明显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许多毕业于就业比较“尴尬”专业的研究生不得不选择专业以外的工作。从类型的角度来看,在就业市场上应用型的研究生要比学术型的研究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此外,一部分研究生追求高收入、待遇好的单位,因此竞相到热门行业求职的状况也加剧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失衡。

根据工作匹配理论,这种学科专业的结构性失衡反映出研究生就业时丧失了在某些职位上的比较优势。工作匹配模型的核心是在个人能力既定的情况下,一些类型的教育比另一些类型的教育在某些职业岗位上有比较优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专门人才,是一种深化和细化的教育。某一专业的研究生较之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有着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并且极具发展潜力,从而拥有从事该行业的比较优势;但是倘若转做他行,这些比较优势则荡然无存,而且相对于专业从业者更是处于竞争劣势。这样一来,人才资源的配置没有处于最佳位置,不仅影响效用的发挥,而且对于研究生个人人力成本的报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打破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优化研究生的人才配置

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是造成研究生就业流向失衡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就业时还会首先选择在主劳动力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和岗位)就业而不愿进入次劳动力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的行业和岗位),进而还会出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自愿性失业现象,即宁愿在主劳动力市场失业也不愿进入次劳动力市场就业。

因此,应该打破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清除户籍制度等体制,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使中央、地方、部门、行业各自拆除壁垒,改革僵化的企事业用人制度,以降低人才从次劳动力市场向主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将人才自由流动到最能实现价值的岗位上去。如此一来,如果研究生由于种种原因暂不能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可能就会愿意先进人次劳动力市场,等将来有机会再进入主劳动力市场,这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对于政府来说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外,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研究生到急需人才的行业和岗位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研究生人才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健全适应需求的用人机制,适当降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

随着高学历人才供给的不断增多,“人才高消费”现象抹

杀层次上的差异性,用高工资聘请一个硕士或博士生来做本科生或更低学历的人就可以胜任的工作,不但没有产生更多的价值,反而容易造成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因此,将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去。营造一种“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建立健全适应需求的用人机制才是用人单位的明智之举。这样既有利于将研究生引导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又可以凭借合适的人才谋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根据工作竞争理论。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文凭的相对地位将下降,毕业生将只能接受相对较低层次的工作,因此,解决扩招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降低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研究生可以通过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掌握尽可能充分的信息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以便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遇。同时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以便实现个人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之符合研究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严格控制或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应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研究生专业建设,为研究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研究生具备适应多种职业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专多长”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大大节约了机会成本。因此,在以研究生就业需求指导下,培养“适销对路”的研究生人才对于促进研究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也是研究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如果再加上实践经验和不断努力,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研究生通过创业活动,既实现了自身的就业,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面对研究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高校、研究生个人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不断推动研究生就业工作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