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1幸福生活的N个理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1幸福生活的N个理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由:物价

《“十二五”规划建议》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解读:在房价高烧不退、食品价格飙升之下,持续上涨的物价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吃力,一片通胀声起。

面对物价疯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1月20日《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即稳定物价“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与以往的价格干预措施不同,此次稳定物价措施详细而有针对性,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价格监督等涉及民众日常生活众多方面发力。

11月29日国务院再出重拳稳定物价,提出修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改后的规定草案,将重点惩处相互串通、恶意囤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此轮控价政策过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终于出现松动迹象。全国市场上的蔬菜、鸡蛋等产品的价格总体较前期已有所下降。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行,2011年物价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

理由:收入

《“十二五”规划建议》,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解读:“十二五”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的总体部署,也是要着手解决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来看,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要比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快,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速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甚至逐年下降。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是要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长,才有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民富国强。“十二五”规划整体上强调了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中,只有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才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理由:住房

《“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是一个新的信号,过去的政策强调保障房力度,现在提出住房供给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不符合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可以预见的是,多数城市可能会将廉租房、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主体,经适房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据分析,未来5年将通过供应的角度来调节房地产市场。2010年12月8日的《住房蓝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0-2011)》称,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房地产价格稳中有降。住房保障力度有所加大,公租房将成为住房保障新主力。

理由:保障

《“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

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解读“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是,仍有部分群体游离在社保制度之外。与此同时,保障水平低、异地接续难、标准待遇不公平等新问题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建设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可以切实提高百姓生活质量,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刺激消费,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将于今年7月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已经将这些社保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确保了实施的力度。《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到今年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都将做到地市级统筹,促进建立省级调剂金。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医疗财政投入,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

理由:就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解读从长远来看,13亿人口的就业始终是中国长期面临的问题。城乡二元化结构、区域发展不均衡,让就业成为目前的一大难题。农民工、下岗职工与持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焦点。“十二五”把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三类人群的就业问题定为工作重点,提出“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国家实行扩大就业的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是保障人才有效利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扩大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充分就业和体面劳动离劳动者越来越近。

理由:文化

《“十二五”规划建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解读-数据显示,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9年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方面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成果和文化权益。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在10年间成为经济发展的支重要力量,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规划建议中所提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下一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作好了铺垫。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文化产业就要占到同期GDP的5%-6%:而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同期GDP大概在2.5%,这就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翻一番。如果以中国文化产业近8年连续以17%左右的增长速度来计算的话,完成目标并非难事。

理由:教育

《“十二五”规划建议》: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解读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0年达到4%。这是社会教育良好预期的一个重要基础。

“好上学、上好学”是广大群众对教育事业的期盼;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承载着亿万家庭对于幸福的期盼。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措施,基本实现了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的目标,但距离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还有差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孩子的“机会公平”,实现由“好上学”到“上好学”的转变。

相关链接

幸福指数

人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大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利、参与机会等。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

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

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了社会心理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主观世界要用数量化的工具采加以测量和说明,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局限性提出一个重大挑战。

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许多量表仍处在不断改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