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碳的迷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低碳、减排、熄灯、保护森林……这些词汇接二连三地冲上流行榜。可是如果仅仅为了制造流行,仅仅为了在低迷的精神生活中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诉求,那么找几位明星唱几首公益歌曲恐怕更加节能,更加低碳,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3月27日晚8点30分,随着新西兰东岸查塔姆群岛上的柴油发电机准时关闭,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壮观的集体活动――“2010地球一小时”活动拉开了序幕。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号召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与这一越来越像盛大嘉年华的活动相伴随的,是“拯救气候”、“低碳生活”等新口号的流行,还有流行背后往往伴随着的迷惑和盲从。
“地球一小时”――荒谬的“时尚”
最早进行“地球一小时”尝试的是悉尼,有人计算2007年该市通过“地球一小时”,共节省了4.8万多度电,相当于少排放了52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10万辆小型汽车一年的排放量。乍一看“成果”显著,但是根据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大卫・所罗门的研究,单纯用预计用电量和实际用电量相减就得出用电量减少了多少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周末的用电本来就比平时少,这一节电数据实际上包含了当天其他时段用电量的减少数。如果抛开这些因素,这一小时内悉尼的用电量其实仅仅下降了2.1%,在统计学上,这个比例和零没什么区别,电力在传输过程中所消耗的比例都远远要高于这个数字。
另外,“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是自发进行的,用户分散,电力部门并不知道哪里会出现用电低峰。电力是无法大规模储存的,即便节约出来一点点电力,最终会在电网中消耗掉,而消耗“多余”的电,还会对电网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我们都知道空调的频繁开关会增加耗电量并缩短空调使用寿命,而一小时内集体开、关电源给电网带来的瞬间用电压力,不仅会大大增加碳排放,还将增加电网故障的风险,提高维护的成本。
不仅如此,为了这一小时的活动所耗费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惊人。3月27日晚几百名网友在熄灯的鸟巢前用荧光灯组成了“CO2”的图案,有人称此次鸟巢熄灯可节电一千余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一吨。可是有谁计算过,那几百名网友都是骑车或步行来到鸟巢的吗?在他们前往鸟巢的过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呢?在北京朝外风筝大街,网友们用手电筒画出WWF、CO2等图案,请问这些手电筒所用的电池又给土壤和水源带来了多少污染呢?在重庆,大学生们用蜡烛和荧光棒摆出各种宣传口号,还举行了街舞等各种形式丰富的表演,为了组织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宣传、采购、联络过程中,又消耗了多少电能、产生了多少垃圾呢?这样的一个环保秀真的那么有意义吗?
根据活动主办方提供的数据,首次“地球一小时”吸引了悉尼54%的市民参与,但悉尼只有8%的家庭签署了绿色能源计划。《澳大利亚人报》记者马修・华伦在活动当天就撰写了一篇报道。在文章开头,他写道:“数以万计的澳大利亚家庭和企业在‘地球一小时’结束后再次打开了灯,但他们当中只有10%将会转用绿色能源。”
WWF官员说,“地球一小时”活动不仅是让人们在黑暗中度过一小时以节约能源,而是“使人们在黑暗中思考如何对目前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变,考虑将来能为环保和节能做些什么”。这一想法真的很美好,可是要让数以亿计的参与者们真正理解这一宗旨,活动主办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意味着这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在继续。这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悖论和讽刺。
“拯救森林筷行动”――你到底拯救了谁?
“每加工5000双一次性筷子,就要消耗一棵生长30年的杨树。”关于一次性筷子种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如今似乎已经渐成“共识”。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宣称,“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13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足球场”。这个比较看上去既精确又形象,殊不知,国家标准中对于木地板所使用材料的密度、含水率、吸水膨胀率等参数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样一块木料如果能生产木地板的话,谁还愿意生产价格低廉的一次性筷子呢?
事实上,价格低廉的一次性筷子,其来源根本不是生长了数十年的森林原木,那些质地坚实的优良木材也根本不适合制造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原料是于人工种植的速生杨、桦树等经济林木和其它边角废木料,还有部分则用竹子制造。速生杨等经济林木因成材快、效益高,是很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以笔者的家乡江苏省为例,现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同志在担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时,就曾自编“速生杨快板”在电视和广播中反复播放。“各位朋友听我言,我把栽植杨树的技术谈一谈。要想富,栽杨树,栽树诀窍要记住,科学栽植效益高,‘四大一深’很重要……”如今,仇和书记亲自到田间拔起敷衍种植树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段快板也经常在耳边回响,而由于“反一次性筷子”的流言渐成气候,速生杨的市场价格惨遭“腰斩”,相当一部分树农被迫不再育苗。即便不用一次性筷子真的可以拯救森林,请问谁来拯救重返贫困的千万树农呢?
某些“环保人士”还常用一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来吸引眼球,即日本对本国的森林保护十分严格,因此自己不生产一次性筷子,而要从中国进口,从而给一次性筷子增加了一层妖魔化的色彩。事实上,日本人口稠密,农业用地有限,大量种植速生杨等林木的成本太高,只能选择从中国进口。中国出口这种产品,和日本出口汽车、菲律宾出口热带水果一样,是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合理选择。这只是一个市场经济下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与环保或者民族主义完全无关。
更应该引起警惕的是,环保组织强烈推荐的非一次性木制筷子,看上去制作精美、质量上乘,使用这些筷子既宣传了环保的理念,又比一次性筷子要有品位、上档次,可是这恰恰意味着所使用的林木更加珍贵,加工过程更加复杂和消耗能源。如果将来大家都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森林资源的事情才真正开始了。
全球碳减排――误解和欺骗的混合体
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之后,一系列愤怒和失望的言论甚器尘上。享受着现代化成果的发达国家试图让全球相信:经济增长已经变得没有用了,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它制造出了二氧化碳,而后者正在为我们准备地狱。而由于中国等“一小撮”国家拒绝减排,让挽救地球的努力付之东流。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吧。根据《华盛顿邮报》刊登哥本哈根共识中心主任比约恩・隆伯格的文章,各主要经济模型的数据都显示,如果要实现通常所说的维持气温升幅低于2摄氏度这一目标,
全球每年为此花费的开支将达40万亿美元,而根据最主流的测算,这将比其所要避免的气候灾难所导致的成本高50倍。
比约恩・隆伯格在接受专访时说道,“你知道我们为控制艾滋病投入的每一美元,都会产出大约40美元的社会效益;而投入延缓气候变暖的每一美元只能产出20美分的效益。《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每年在减排上的总投入约在1800亿美元,但效果又如何呢?”
绿色和平组织告诫我们,“持续升温若不加以阻止,数千年后,格陵兰冰盖会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将随之上升7米。”而就在眼前发生着的是什么呢?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例7400例,每天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超过5000人。每天,当两名艾滋病患者获得治疗机会的同时,就会新增5例感染病例。全世界有8.5亿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的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世界上每天有1.8万名儿童因饥饿和营养不良死亡。为什么我们要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所谓末日投入大把的真金白银,却对每天都在发生的灾难视而不见呢?
更糟糕的是,为减排而投入的巨额经费,不仅挤占着本可以用来给更多人切实帮助的资金,更成为了一小部分人谋利的对象。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了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科学家们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了最重要的气温数据,进而指向那个必须为之支付千万亿美元才能扭转的所谓气候灾难。然而邮件透露出来的事实表明,他们一直在竭力隐藏或者操纵数据,把以往的纪录压低,把最近的气温上调,以此来制造气温加快上升的“数据”,他们甚至商讨如何运用技巧避免向外人提供数据,如何用一切可能的借口来隐藏有关他们的发现及气温记录的本来面貌。
瑞典地质学家兼物理学家尼尔斯・阿克塞尔・默纳,曾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国际海平面变化委员会主席。他在过去35年里对全球的海平面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过去50年来,海洋水位只是按照自然规律时升时降,平均水位没有上升过。他曾带领专家小组前往马尔代夫和图瓦卢进行考察,结果证实马尔代夫的海平面50年来没有上升过,图瓦卢的海平面更是比数十年前更低。他们还发现亚得里亚海的水位并没有上升,只是水城威尼斯正在陆沉而已。即使全球真的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据经济学家茅于轼推算,我国有18000万公里海岸线,修1米海堤按人民币1000元计算,只需180亿元人民币即可,这仅仅相当于苏州市半年的税收额,与减排所投入的巨额资金相比,只是零头而已。
只因为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对于冬天变暖比病痛和饥饿的折磨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只因为我们之中的极少数人,把渲染危机的紧迫和严重视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就让一个夸大其词的“危机”去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无论如何,这种无意的误解或是故意的欺骗都是时候停止了。
尽管没有达成真正有约束力的协议,但是从宣传低碳生活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哥本哈根会议无疑是成功的,今年陆续召开的波恩和坎昆会议还将继续放大这一效果。低碳、减排、熄灯、保护森林……这些词汇的流行,无疑都得益于这些会议以及与之相伴的各种争论。可是如果仅仅为了制造流行,仅仅为了在低迷的精神生活中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和价值诉求,那么找几位明星唱几首公益歌曲恐怕更加节能,更加低碳,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