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闹天宫》国产奇幻电影的冒险征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电影热衷于科幻奇幻,华语电影则一直在武侠、玄幻魔幻题材上做文章―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口气拍了18集的《火烧红莲寺》里,中国剑侠们就在银幕上御风飞翔、剑气纵横,进而导致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影坛,共计拍出了两百多部奇幻剑侠电影。如果说这是中国奇幻特效电影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再到八九十年代,以《倩女幽魂》为代表的“土法炼钢”式模型特效影片,则是开创了第二阶段。
进入新世纪,天才周星驰用《少林足球》和《功夫》的电脑动画(CG)特效,证明了华语大片也能接轨好莱坞的最新潮流,第三阶段由此揭幕。再到《画皮1&2》《白蛇传说》《龙门飞甲》《狄仁杰1&2》《四大名捕》《西游・降魔篇》……CG和3D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和成熟,中国风的奇幻魔幻电影类型,也基本由此明确。尽管比起好莱坞动辄上亿美元成本的大制作,国产特效片的质量还显得粗糙稚嫩,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目共睹,而观众们也确实买账。最重要的是,有了技术的支持,中国文化传统里的那些“怪力乱神”故事,找到了影像化的出口。
尽管其实迟到了两年,但似乎冥冥中有天意,《大闹天宫》恰好最适合为华语奇幻电影做出一个阶段性总结:本土经典题材改编、全明星的演出阵容、好莱坞技术团队领衔、全球几十家公司联手负责后期制作。正如该片制片人刘晓光坦言,当初的预想并没有如此复杂,但事情的推进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加码,所幸的是,得到了投资人不停追加成本的保障,《大闹天宫》最终成了华语电影史上空前的一次工业化及全球化实践。这不但让主创团队们“走完了一趟好莱坞流程”,更必然会写入中国电影的产业史。
筹备:美术设计、选导演、选编剧、选演员
刘晓光的另一个身份和名字更为人熟知:导演阿甘。作为一个中生代的商业片导演,他一直看好《西游记》的改编前景,或者按他的话说,就是“没有哪个中国导演不想拍《西游》”。但大导演徐克念叨了二十多年也没能付诸行动,而刘晓光则真的动了手。他的前作《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一度号称中国首部3D大片,尽管无论3D效果还是影片情节,都没有得到多少好评,不过从3D电影拍摄经验来说,刘晓光走在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人的前列。《西游》项目也就应运而生,他和老搭档、香港星皓电影的老板王海峰从2008年起就开始筹备,本来的计划是刘晓光导演制片人一肩挑,但是到了2010年,剧本和美术筹备都正式开展,他发现自己分身乏术,于是决定专心制片,请来了香港导演郑保瑞。出品人王海峰则负责影片的投资和选角,其名下的星皓娱乐承担了全片约55%的成本,他还负责找到其他投资人,而周润发、甄子丹、郭富城、陈慧琳等全明星阵容,也主要由他确定。
另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则是做好美术设计,作为一部超现实的神话电影,片中出现的魔幻场景诸如花果山、火焰山、天庭、三金洞、龙宫,以及魔族、神族等一众大小角色都需要先用绘画的方式做出前期概念设计。2009年9月,“美术进组”,美术总监、留法艺术家傅鸫和他的团队正式启动了《大闹天宫》的五年工程。美术团队在初期做了大量功课,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到跟《西游记》有关的电视剧、书籍、插画漫画都看了不少。傅鸫表示:“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这部片子不能太像游戏”,就像大多数的CG电影一样,《大闹》的设计工作量惊人,场景稿就多达几千张,而且每一稿的平均修改次数都在十几次以上。
编剧环节也耗时经年,原始创意出自刘晓光和王海峰,执笔的编剧则多达5人,刘晓光、郑保瑞以及兼任武指的男一号甄子丹,分别请来了内地和香港的几位中青年编剧黄子桓、霍昕、司徒锦源和陈大利等,而以《双瞳》《诡丝》《剑雨》闻名的台湾编剧、导演苏照彬也作为类似于好莱坞的“剧本医生”的身份,在后期加入把关。令人唏嘘的是,影片还未上映,出身于银河映像的名编剧司徒锦源已经先于2012年10月病逝。
拍摄:蓝幕、钢丝、算不准的凭空表演
2010年6月,《大闹天宫》在北京搭景“进棚”,9月开始测试双机3D拍摄,10月演员进组,正式开机实拍,原定拍摄周期是三个月,但由于是全蓝幕拍摄,华人演员们缺少相关的表演体验,而且又要引入港式功夫电影的动作设计,即便找来了好莱坞颇有绿幕拍摄经验的班底,也需要就此磨合,所以最终延期到了2011年4月15日才告杀青。
实拍全部在北京北郊的中影数字基地摄影棚里完成,一共启用了8个影棚。除了少数场景有实物之外,其他空间都被蓝幕覆盖。但角色的化妆、服装则非常复杂考究,片方不但请来了业界大腕张叔平和奚仲文联手主理服装,还特别找来了好莱坞特效化妆师团队来打造各路仙魔鬼怪,单是一个孙悟空造型就要耗时5小时,一点点把价值10余万的脸膜、毛发粘在甄子丹身上。
由于电影场景全部需要在后期用CG添加上去,这就意味着导演和演员们需要足够的想象力来表达出与场景的互动。一场戏开拍前,导演和演员需要在CG特效指导和美术指导的协作下,在脑海中朦胧地构架出剧情场景的样貌,以保证后期制作时演员的视线和位置能够和CG场景对得上。拍过《加勒比海盗2》的周润发在这一方面显得驾轻就熟。他会主动询问导演:“你告诉我我现在看的是什么?大概距离我有多远?我背后的空间跟我距离有多远?”导演可能会回答:“一个足球场吧。”于是发哥就能想象出来大致的场景结构。
然而,并非整个剧组都拥有成熟的3D特效电影制作经验。刘晓光不讳言:“我们当时其实不太具备拍一个特效大片的资历,对于这种影片的工作流程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拍一个蓝幕电影的时候,沿用了传统的拍法,非常糟糕。经常是所有的演员演着演着就不知道方向在哪里,特别是动作演员,如果方向不能够控制的话,后期就麻烦了。这方面的困难至少让我们的拍摄延长了两个月。”
造成困难的一大原因是拍摄直接采用了双镜头的3D摄影机(而非当下主流常见的后期转制),主要的3D摄影师是从好莱坞请来的,其中就包括《加勒比海盗4》的3D摄影师。郑保瑞也没有碰过3D电影拍摄,所以开机第一天只拍了一个镜头。以手快著称的郑保瑞说他当时的情绪是害怕,也很痛苦。好在最后慢工出细活,所有的腾云驾雾、厮杀搏斗镜头都告完成,然而,真正的“创作”才由此开始。
后期:中国电影史上的空前大动作
在棚拍尚未结束的时候,《大闹天宫》已经部分启动了后期工作。然而原本定档2012年暑期档的影片,却跳票到2014年春节档,核算下来后期制作耗时接近三年。拖期如此严重的原因,既有必然:全片2400个镜头,不需要CG特效制作的不到100个,工程难度在华语电影制作史上堪称空前,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A级难度;但也有偶然:影片拍摄完成之初,由于北美发行商“全球明星”(Global Star)的老总是《西游记》迷,对项目充满热情,主动表示要自掏腰包、主力承担后期制作,结果按照好莱坞的工艺标准和速度,进度就被严重拉长。直到2013年年中,星皓介入,把一半左右还没完成的工作接了过来,才最终按照2013年圣诞档的目标开始奋力赶工,但即便紧赶慢赶,开映日期还是又再度顺延到了2014年的大年三十。
《大闹天宫》的整个特效制作过程前后共有几十个公司、近2000人参与,分散在美国、印度、泰国、韩国、中国,还有一部分在中东。此前几乎没有一部华语片达到这种规模,主创团队以镜头为单位进行拆分,然后根据各公司的技术特点委任给它们最合适的镜头,各家公司独立制作,最后再由合成师将这些镜头串联在一起,由刘晓光和郑保瑞负总责。
郑保瑞说:“可能我明天去韩国,后天又到美国开会。我们会想那个公司最擅长什么,可能它做的镜头不多,只有60个,但是他们能做好那60个镜头。”在特效主管凯文・拉法提(Kevin Rafferty)看来,最具挑战性的两个镜头分别位于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在这些场景里,主要角色会用到大量数字替身,而对好莱坞特效师来说,《大闹天宫》香港功夫片风格的剪辑路数更增添了工作难度。
而对刘晓光来说,他名下的公司北京金海岸则成为作战指挥部,全球的外包成果都通过FTP传输,汇总到这里。其间的协作流程高科技得近乎科幻小说:北京办公室里,能够用投影触摸屏实时接收外包团队的成品,然后多方通话,各自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最后生成修改意见。声音的合成同样如此,乐团在欧洲演奏、作曲家在美国监听、刘郑两人则在北京的录音棚里听到录音级的现场直播,最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混录。
事实上,截止到本刊发稿日期(2013年12月31日)为止,《大闹天宫》仍然没有完工,片方给自己定的“完工死线”是1月5日,否则就赶不上IMAX公司的版本转制进度。给片方上下吃了定心丸的是见识过无数大片的IMAX公司海外发行副总裁安东尼・傅格斯(Anthony Vogels),他在看完样片之后,表示品质远远超过他的预期,没想到中国电影在CG制作上达到了好莱坞水准。
事实上,大量好莱坞产业人士的参与,已经很难简单把《大闹天宫》定义为纯“中国电影”了。刘晓光直言,《大闹天宫》不断加码到今天的地步,可以说是主创团队“无知者无畏”的结果。的确,整部《大闹》的制作流程,就是一次踩着石头过河的历险记,其实这是中国电影一次彻彻底底对好莱坞制片工艺的临摹,尽管不是完全主动,而且同类的好莱坞制作早就层出不穷,但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一次的体验绝对空前,从这个意义上看,拍摄《大闹天宫》的过程,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意蕴更丰富、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