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徐本禹:我支教,我无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徐本禹:我支教,我无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2005年1月16日晚 ,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伴随这段动人的颁奖词,徐本禹走上舞台。台下顿时掌声雷动,泪光闪闪。

面对潮水般的掌声和观众,徐本禹深深鞠躬,抬头时,他已是泪流满面。

“这是我青春中最难忘的一幅画面。当时也不知为什么,眼泪哗哗的。站在那个万人瞩目的舞台,我想到那些孩子们,想到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好心人,想到曾经最苦的半年。真的是百感交集,那种心情真的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徐本禹说。

离开大石

2005年 8月8日,是徐本禹离开大石小学的日子。

那天,全校的两百多名学生都穿上崭新的校服,早早来到学校,家长们也来了。临别前,学生们不停把亲手采摘的野花送给他,到最后,野花多得徐本禹抱都抱不完。

这时,学生王敏哭着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看时光飞逝/我祈祷明天/每一个小小的梦想/都能够慢慢地实现/我是如此平凡/却又是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让徐本禹想起几个月前的一幕。

2005年4月的一个晚上,徐本禹到乡里给学生打印考试试题,忙完已是凌晨四点多。在回大石小学的路上,由于一直缺乏睡眠,他竟边走路边打瞌睡。山路坑坑洼洼,一脚踩空时,他又清醒过来,然后再踩空,再清醒过来。这情景,正好被两个学生看到,他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同学。第二天,见他又要出去时,一直很害羞的学生们竟异口同声地说:“徐老师,您慢走!”这朴实无华的话,让徐本禹忘记了疲惫,走完30里山路,他用了不到两小时。

还有前些天,趁他不注意,学生们偷偷在他床上放了许多生日礼物。从另一个老师口中他才得知,这是10多个六年级的学生集体逃课、跑到7公里以外的乡里给他买的。

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徐本禹没有去擦。在那天的日记中,他写道:“我多想让时间慢下来啊,我想让自己再多看看大石小学的学生,看看周围的一切。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和山区孩子帮助的好心人,无法忘记那山、那水、那人。不管以后时代怎么变化,也不管我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我那颗感恩的心永远不变,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一篇报道引发支教

这所有的一切都要追溯到2002年的暑假。当时,还是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的徐本禹看到了一篇文章,正是那篇报道使他有了到山里看看的念头。

那篇报道的题目是《当阳光洒进山洞》:

当阳光洒进山洞,……狗吊岩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小路通向外界。1999年春,在云南某部的一个志愿兵用自己的津贴,请老师在岩洞里面搭起了一所小学,让全村失学儿童免费读书。

志愿兵的行为深深打动了徐本禹,他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于是,2002年7月16日,他召集几个同学带着一些募捐的物品来到文中提到的地方。

然而,徐本禹怎么也没想到,那里条件会如此之差。“当天晚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手电筒跑到岩洞里面去看,只见一块小黑板用木棍搭在岩石上面,几块砖头支起了课桌。岩洞没有封口。当地老师说,冬天时,在里面上课的孩子们会冻得牙齿打架。”

饮食上,徐本禹也完全无法适应。从不吃辣椒的他,在那里天天要吃辣椒和搅碎的玉米饭。而且,当地卫生条件很差,饭里常常能看到苍蝇或虫子。他曾去一个学生家家访,跳蚤爬在身上,怎么赶都赶不走,浑身奇痒无比,结果一晚没睡好觉。那一晚,他永远无法忘记。

同样让徐本禹忘不掉的,是第一天上课的情景。全校146名学生围到一起,每一双眼睛都专注地看着他们。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虽然他们听不懂我们的讲话,但我理解,他们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我们教给他们一些新的东西。”

在岩洞里教了23天课,徐本禹必须得离开了。孩子们恳请他们再多待一些日子,徐本禹很无奈:“我和你们一样,我也还要读书啊。”

离开那天,全班同学都来了,拿着自制的小红旗,送他们到了离学校三公里以外的羊场坝。有个学生的妈妈,早早地起床,向邻居家借了 50个鸡蛋送给他们。“等我考上研究生以后,我一定还回来,一定还教你们。”徐本禹对送别的学生们说。

离开狗吊岩的日子

离开了狗吊岩,徐本禹回校继续学业,但他忘不掉那里的孩子们。

一次和几个好友出去吃饭,看着桌上普普通通的饭菜,徐本禹突然两眼发酸,泪流满面,好友都莫名其妙。原来,徐本禹是想起狗吊岩的那些孩子们,想到那里艰苦的生活环境,两种对比,让他心酸。

而孩子们也同样在牵挂着他们的徐老师。他常收到他们的来信。

学生郭家勇来信说:“徐老师,您走了以后,我每次做梦都梦见您,梦见您陪我们唱歌、做游戏,陪我们做数学题,但是等我醒来,却发现没有您,只有我一个人坐在窗前,这时,我流下了眼泪。”

读信至此,徐本禹也哭了。他坚定了支教的决心,在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好多人一辈子都收获不了几滴珍贵的眼泪,但这段时间,我却收获了很多。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在我身上时,我愿意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2003年4月,徐本禹考研成绩出来,他以372分的好成绩取得公费读研的资格。这是他一直的梦想。

然而,当他得知学校不能为他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以便去支教时,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读研的机会,去岩洞小学当支教老师。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还未寄到时,父亲的电话打了过来。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家庭生活十分拮据。他的大学学业是靠特困生补助、奖学金和自己勤工俭学完成的。对于儿子的选择,父亲当时的态度是沉默地挂断了电话。

除了家人,朋友们也不太赞成他的决定。“别人都对我说,你读完研究生以后再去吧。我说,如果我现在去不了,读完研究生以后,我年龄大了,更需要照顾家人,或者工作上的选择使我更无法放下,更不可能来这边。”他那时的决心,已经无人能撼动。

很孤独,很痛苦

2003年7月,徐本禹带着3000册募捐来的图书和7名志愿追随的同学,回到了狗吊岩。这时的小学,在一些捐助人的资助下已经修建了新校舍,教学环境也得到改善。虽如此,当投入到教学中后,徐本禹发现,接下来的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由于和外界隔绝,当地孩子对外界知之甚少。甚至,连徐本禹说话他们都听不懂。当时,徐本禹教五年级的全部课程,全天上课。课堂上,学生们很害羞,没人敢提问。有时,徐本禹讲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

“我很着急,有时,我把书一丢就走了,不教了,不教了,这没法教。就这样,我丢书丢了好几次,但每次出去不到几分钟,我还要回来。冷静地想一想,没办法,我只能用自己的耐心,慢慢地去教他们。”

学生们的状况只是徐本禹遇到的一个最基本问题,与此相比,还有让他更难以忍受的。在到达狗吊岩半个月后,艰苦的生活条件使最后一名追随的志愿者也病倒了,坐上了返校的车。徐本禹开始承受孤独的煎熬。

“你可以去想象,在那样的场合,没有电,没有一切与外界交流的手段,其他的志愿者都走了,只剩我一个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虽然自己是男孩子,但也曾经哭过,有时候做梦就哭,醒来后,眼泪就流出来了。每当这时,我总是拿出我的相册,一遍又一遍地看,和照片上的同学、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心里才会舒坦些。”

一次,徐本禹回到母校作报告。站在讲台上,他拿话筒的手不停颤抖,半晌,说出了第一句话:“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无助和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感到自己快坚持不住了……”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同学们惊呆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其实,徐本禹还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最初,徐本禹来支教纯属个人行为,2004年3月前他并不是国家支援贫困地区教育计划内的成员,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得到每月400元的补助金。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2004年春节,一个家里打来叫他回家过年的电话更是让他陷入了窘境。“我说我不回去了,我说我这边还有事。当时以为家里会给我寄钱,后来我爸说,你弟弟盖房子,咱家钱不够,你能不能寄点钱回来。后来,我寄了2000块钱,把剩下的钱全部寄走了。挂了电话,我真的很难过,感觉自己很没用,毕业了却不能帮家里做些什么。”

无悔的青春才有意义

即使这样,徐本禹还是一直坚持着。他已经无法割舍。“做任何事情,当你做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感情,而且我本身就喜欢做(支教),在支教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很纯粹的快乐。时间久了,它慢慢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做了,我会觉得很别扭。”

其实,还有更触动他的。

2004年冬的一天,狗吊岩的天空飘着雨雪。像往常一样,徐本禹拿着课本去上课,一进教室,他发现学生何福洋和弟弟都没来上课。踏着泥泞,他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他们家,一看他俩还一蹦一跳在玩儿,徐本禹很生气,问他们为何不去上学。“我们没有鞋穿。”说完,兄弟俩哭了起来。当把目光投向四只沾满泥巴的小脚,徐本禹心里一阵刺痛:“我穿着皮鞋还冷,而他们却打着赤脚,怎么受得了呢!”“你们想不想上学?”他问。兄弟俩使劲点头,哭得更厉害了。徐本禹返身跑回住所,拿了50元钱送去,让他们买双鞋。

“很多这样的时候,当你看到那些如此可怜的人们,我想换了你,你也会这样做。每个人都会这样去做。”徐本禹平静地说。

徐本禹常常说起母亲对他的教导。“我母亲常提起一件事,我们家小时候没钱买菜,是邻居借了两块钱买的菜。那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你所提供的帮助对自己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像身上衣和口中食一样不可或缺。”

结束了在贵州的两年支教生涯,徐本禹回到母校继续读研。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以后,他的事迹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一批批志愿者追随着他,一笔笔善款发到那个贫穷的山村。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已经与贵州大水乡小学建立了长期支教行为,学校每年委派固定数量的志愿者前往。“志愿者所带的班,在那里每年考试基本都是第一。”这种接力式的支教行动,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制度,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变化。

“好多人说是我的行动感动了社会上的人,其实,我一直认为,我的行动只是很小一点,最主要的是社会上那些有爱心的人,他们的帮助让这里发生改变。被他们的行动感染,我会更加努力去做,把这种爱心传递出去。”

去年,正在读研的徐本禹又去了非洲,将汉语学习带到那里。在国外,他更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也更珍惜目前的生活。年初刚刚回国的他,又从武汉匆匆来到北京,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接下来,他将去全国多所高校巡回演讲。

“我认为志愿者应该成为一种桥梁,而不是单纯的支教。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只有想办法调动更多的人、聚集更大的能量,才更有意义。人都应该尽最大努力,让自己行为所带来的效应最大化。”学经济的他,已学会了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衡量很多事情。现在,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传递、去沟通。

“无悔的青春才最有意义。这样的青春,我无悔。”徐本禹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