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出发,在日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教室座位的配置、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教学流程,以及如何展开等几个方面作了研究,旨在摸索一种适合中国日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

阅读不仅是日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日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日语阅读能力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开设日语阅读课程能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知识。笔者就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拟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批评之上,对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选定及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日语阅读课程的特点

阅读课是日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在现在的各类各级考试中,阅读都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是重中之重。笔者以日语教授法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教学理论

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种阅读模型,即“自下而上模型”、“自上而下模型”、“相互作用模型”(陈贤纯,1998)。

日语阅读中的所谓“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所写的文字、语句的意思和语法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来把握整体,即“假名―单词―词组―短句―句子―语篇”的线性序列来读取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分析,使读者理解文章。我国日文阅读教学主用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型,但它忽视了预测等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自上而下模型”是学生运用根据文字提供的线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预测,利用下文内容来证实或修订最初的预测,并同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准备,即“猜测―验证―修改―继续推断”的循环中进行的(程晓堂、郑敏,2002:104)。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地阅读文章,但却不利于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由此,笔者在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时采用“自上而下模型”;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时采用“自下而上模型”,使两者有机结合,达到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培养的目的。

三、整体教学模式

(一)教室座位的配置。

传统的教室排列形式是行列式的,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座位排列方式。它的缺陷在于许多学生可能距离教师太远,觉得与班上和上课的主题相隔阂,或因旁边的学生无意之间挡住了视线而不能看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动作,或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范围狭窄。如:前排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排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听得清楚,而且前排的学生不容易得知班上的同学对他回答的反映,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无法听清楚同学们的反应。

恰当的座位安排可以烘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快乐或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授课人数为45人的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为例进行说明。

1.教师可以把学生按9人一组分为5个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可围坐在四周,但要确保能看见授课教师(如图1所示)。每组可以用粉笔标出自己的组名,这样的小组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动性。每次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热身活动,教师可以让每组的一位同学移到另一组。这种“流动式学习小组”,可以无形鼓励学生与不同类型的同学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2.如果文章是就某一问题的正方面观点进行论述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可以自愿,也可以由教师指定),将小组长或那些具有领导潜力想要发挥的学生安排在全组可以看见的中间位置。教师处在缺口处。最后,教师让每组选一位代表陈述各方观点。学生通过辩论加强了理解和交流。这种排列的目的在于既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讨论,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处于教师的有效监控范围内。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道讨论研究。

(二)教材的选编。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针对日语专业二年级大学生所编写的《日语泛读教程2、3》,在选材上遵循了:1.题材的广泛性;2.题材的多样性;3.题材的趣味性;4.题材的时代性。下面是一学期所采用的教学内容:

子メディアは道具である(科技)

ことわざの解(日本文化)

国を担う若者(教育)

21世への新しい道(科技)

日本的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と人(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地域の特色は英知で守る、ITを支える人材の育成が急(经济)

日本の年中行事(社会日本人的生活)

物はなぜ多なのか(其它)

代人の「福禄寿(日本文化习俗)

循型社会元年(经济)

(三)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学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以笔头形式对文章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或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口头交际活动:看图说话,情景交谈,复述课文,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达到运用日语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对于文章的学习,笔者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

1.阅读前期――预习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预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习,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做到心中有数,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日语泛读教程2》中第7课为例,笔者在让学生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就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手段找出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问题,同时又布置一项拓展预习作业: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或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主要措施。通过这两项作业的布置,学生对文章的梗概有所了解,保持了对文章的新鲜感。

2.阅读中期――课堂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快四”、“慢二”课堂教学模式。

“快四”:①教师导入新课快。传统的教学中,新课导入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或中心大意,或对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概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他们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通过创设情境,或利用插图,或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迅速导入新课。②学生整体阅读快。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逐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整体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要从整体把握句子的含义。如:背伸びしたりえを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我们可以把句子分成三部分来理解:背伸びしたりえをったり派手に振舞ったり「分不相のことのほうが目立つ世の中になってしまった。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停顿阅读。③回答问题快。鼓励学生简洁表达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教师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以加深其对文章大意的理解。④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日语表达能力。

“慢二”:①学生精读文章速度稍慢。精读课文是阅读课的主体,也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要求学生细致把握文章内容和知识。根据文章后的不同要求或题目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出关键词。②教师精讲节奏稍慢。教师在精讲中,应该指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或小组之间的互相回答来解决文中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而对文章的把握,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语篇学习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找出关键词(按5W1H①的方法进行);概括大意;对于难于理解的单词和句子设问;对于段落的理解设问。

3.阅读后期――小结和自主阅读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课堂的密度非常大,因此,在课堂结束之前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总结是学生回顾、深化和拓展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同时把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做法一: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有效地巩固知识。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做法二:采用一些有声读物和视听读物(VCD,MTV,Videotapes)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这些材料特点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把握了时代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所作的一些探索。虽然经过几年来的辛勤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注释:

①5W1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How(怎样)。

参考文献:

[1]陈贤纯.外语阅读教学与心理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三牧子.日本教授法を理解する本践解と演[M].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