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家与国宝《妙法莲华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家与国宝《妙法莲华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珍贵古籍名录》,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位于其中。《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是大乘派佛教经典,被誉为“经中之王”。

该经共七卷(即墨市博物馆藏第1、2、3、4、5、7卷,胶州博物馆藏第六卷),28品(第一卷2品,第二卷2品,第三卷3品,第四卷6品,第五卷6品,第六卷4品,第七卷5品,不知何故,第五、第六卷品序被颠倒弄错),为手写佛经,共6万余字。全经所用之纸均为宋代精制磁青纸,富丽典雅,精致之极,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和最好的书写纸张,其具有防虫、防潮和不退色的特点。每张纸纵30.5至31厘米,横51至52厘米,每卷用纸16.5至25张不等,长度在11至13米之间。经首纸横宽26至27厘米,经尾纸横宽43至59厘米,大多有银丝栏,框高22.5至23厘米。每卷卷前画,一般包括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等部分,各幅画面均有文字榜题,如经变画的榜题以简练的文字说明画的内容。供养人像上方有题记。除第一卷外,各卷经文均按护法神像、经变画、供养人像、如来说法图、经变画、经文顺序排列。各卷卷前均有金银泥绘制的卷首画,也称“经变画”,每幅画用纸3张,气韵生动,潇洒飘逸,沿袭了唐代画家吴道子之吴家样风格。经文系用金银泥书写,字体是工整的行楷,文字结构严谨,深厚庄重,一丝不苟,呈颜柳风格,为宋代书法之精品。每张纸书写26至33行,每行16至20字不等,凡经名、菩萨、如来、世尊诸佛名皆为金书,其余为银书。每卷经变画之内容与该卷品名经文内容相一致。每卷经文开端的右上角书经名及序次,下述“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说明此部经文为后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所译本。第一卷有供养人肖像,上方金书题记:“果州西充县抱戴里弟子何子芝与同寿女弟子陈氏、长男文用、次男文祚、小男文一同造此经,愿长保安吉,供养亡过母亲杨氏”的记载。有明代洪熙元年善人葛福成所补纸一张,以八宝杂花为地,间绘宝匣、宝龛各一,并有“大乘法宝”、“皇帝万万岁”、“仁宗御赞”牌记各一,纸色略浅并薄于他卷,文字风格亦于他卷不同。第七卷卷尾有银书“庆历四年太岁甲申十二月戊子朔五日壬辰弟子何子芝造此经一部谨记”的题记,后又有金书“大明洪熙元年孟秋吉旦善人葛福成重修补造毕”的字样,证明此经造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进行过修补重装,个别卷还修补很多。经卷在装裱上也是独具匠心,全经均为卷轴装裱,包首用黄色及淡青色云纹绫,宽26至27厘米不等,内为金色樗蒲纹印花绢,宽9至10厘米,木轴,平头,全部以细白麻纸裱褙,包首内印花绢的纹饰十分清晰,看上去富丽典雅,精致之极,是绝对精美的宋代磁青纸金银泥手抄本佛经。从经书内容中可以看出,此经卷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四川果州西充县抱戴里何子芝一家为供养亡过母亲杨氏而造的。这种在四川完成的,流传于山东即墨、胶州的金银书画作品,是研究我国北宋时期绘画书法的代表作,也是研究中国美术史、宗教史、造纸技术及丝制工艺的珍贵资料。

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和天津市文化局刘光启先生来青岛讲学,在教学实物中发现了此经,经初步鉴定共同认为:北宋时用金银写经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书写经文的磁青纸是宋代特制的名纸,就造纸历史而论,这是今日能见到的最早、最精的制品。课间休息时看到胶州的第六卷时,凭借独到的知识,当时就将文物的年代上下限定为宋代,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了专门讲解,晚上又在宿舍仔细观看,听说即墨有多卷时,表示怀疑,能保存下来这样完整的宋代经卷已属不易,怎么还可能有很多。得到确凿信息后,第二天便驱车赶赴即墨,见到其余保存完好的经卷并且是完整的一套,非常高兴,初步鉴定为北宋时期所作,无论是造纸还是书画等方面都堪称之精品,确认为国宝。为此,198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均以显要位置刊登消息,称该经为世所罕见的国宝。1987年3月26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行了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鉴赏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刘海粟、沈鹏等50余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共同鉴赏了此经,鉴定结论为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是稀世珍宝,应早日整理研究正式出版,以满足国内外学术界的渴望。这次鉴赏会的成功举办,使“妙法莲华经”在全国的影响迅速扩大。鉴赏会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消息。1988年6月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先生为青岛湛山寺佛像举行开光法事,专门抽出时间仔细地观瞻了这部经卷后敬笔题诗11韵:聚沙戏为塔,尚为佛所赞。何况以金银,恭敬书经卷。庆历传至今,几经桑海换。十年劫火烧,幸未遭毁散。感君意殷勤,亲奉与我看。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端庄杂流丽,书法殊精湛。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是为国之宝,不独一市冠。庆此殊胜缘,合掌再三叹。

此经1950年时混同于全县没收地主和庙宇的文物于县文物管理部门收藏保存,同年胶州专署派员来即墨调走部分文物。这部经卷为何在四川完成,几经辗转流传于山东即墨,亦尚待考证。据群众讲,可能与即墨五大家族之一的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家族(被封为太子太保,死后皇帝辍朝致哀,其母等信奉佛教并捐资建庙)有关,这有待以后查证。宋史卷四五七《何群传》记载:“群字通夫,果州西充人,庆历中,石介在太学,四方诸生来学者数千人,群亦自蜀至”,何群是否与造经人何子芝有某种联系,亦尚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