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课堂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反思和再设计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课堂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反思和再设计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多媒体以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将抽象变为具体;以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让人身临其境;大量的信息传输使知识密度加大,课堂节奏变快。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效组合,无疑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多媒体不能替代音乐教师的范唱、范奏,公开课上不一定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画面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音乐教学。多媒体与教学需结合得恰到好处,才会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音乐教师要重视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要善用、巧用多媒体,推进音乐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共建课堂;“弹性化”方案;兴趣层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42-02

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为学生了解器乐、理解作品内涵、掌握音乐要素等都提供了帮助。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如何使多媒体成为在教学中的“点睛之笔”,笔者认为需把握三个原则:一为适度原则,二为以生为本的原则,三为合理性原则。

一、多媒体不能替代音乐教师的范唱、范奏

多媒体自引入音乐课堂后,以其立体的声色效果为学生营造了丰富的视听感觉。于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范唱和伴奏的角色让位给多媒体,而自己却沦为“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例如:在教授歌曲《顽皮的小杜鹃》一课中,无论是歌曲导入过程中的范唱还是为学生进行的伴奏,教师都多次使用了多媒体音乐。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学生在演唱,教师不是在一旁“呆立傻笑”,一副无事可做的样子,就是被束缚在电脑前,随时准备着点击、再点击。

表面上看,学生学得很专注,多媒体所播放的歌曲音乐也很专业、到位。然而,这种课缺少了一份“情”,一份能燃起学生对音乐课的“情”。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促使学生逐渐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转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及所传递的“情”之美、“音”之美,是多媒体教学所满足不了的。

教师应注重自身表演活动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美的艺术情境,用自己对音乐的“情”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情”,在授课中提高教师构建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将自己融为音乐美的一部分,通过形象、体态、举止等让学生感受音乐课堂氛围的美。教师表演时的自我投入是关键,只有自己的范唱、范奏成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学生才会为之动容,才能真正融入到艺术情境的美中。音乐课是音乐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当以虽不堪称专业却尤为动情的歌唱,虽无曼妙身段却依然唯美的舞姿,虽不华丽却满怀激情的弹奏来演绎、示范音乐内容。此时,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更是为学生做了最好的有力示范。

二、公开课上不一定要使用多媒体

在音乐公开课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所有的课都有多媒体课件,似乎没有多媒体展示的课就谈不上是公开课;似乎教师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实施音乐教学。JP2在一次听课活动中,笔者发现其中一位授课教师的课件很美,内容很充实,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是一环紧扣一环。正在所有听课老师为之赞叹时,多媒体课件发生了故障。在满头大汗地修理了十分钟无果后,这位教师无奈地宣布:由于多媒体的缘故,他的教学无法进行下去。下面叹息声一片。JP

上述现象虽是偶发事件,却反映了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因为过分依赖多媒体,所以丧失了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课堂上有很多我们事先不能预计的“意外”发生。因此,所有课前的设计都不能凭教师的“一厢情愿”。有了近乎“完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师上课就会按部就班、小心翼翼。这虽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不可避免地会束缚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而这种超出预先设计的自我发挥往往是一节课的亮点所在。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真诚交流往往也被限制。

教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这种方案要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以“多媒体”为本的基础上。唯有师生间的互动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唯有师生间的互动方能生成不可预设的精彩。

三、多媒体画面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音乐教学

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空间上有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多媒体的画面设计上极尽花哨,或配以动感十足的动画,或配以色彩斑斓的画面,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经观摩过这样一堂课:在教唱《小猴子有礼貌》这首歌曲时,教师播放了一段反映“猴子”生活习性的视频,机灵的小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当视频播放完毕进入学唱环节时,学生依然沉浸在视频中,始终无法进入音乐学习的状态。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所拥有的音乐天赋,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循序引导出来的,即后天培养。在刚才谈到的现象中,很明显,学生的兴趣直接来源于多媒体画面,而非音乐本身。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回避了兴趣的层次。同时,音乐是听觉艺术,无论是“视觉冲击”,还是“动觉感受”,无一例外,都是为“听觉”服务的。如果“视觉美”局限了音乐本身的“听觉美”,使音乐课失去了音乐性,那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实效就没有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则。在需要学生关注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时,多媒体画面设计应浅淡而又朴素,以音乐知识、主题旋律的面容出现,使学生注意力始终关注于音乐性上;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则可通过倾听纯粹的音乐旋律,让学生感受音色美、节奏美、旋律美、和声美等。通过对音乐感知力、音乐想象力的理性渗透和升华,体验音乐的“以情感人”,以此培养学生的高级审美情趣。在音乐教学中,没有音乐的画面不会是最美的画面。这画面是存在于每位学生的大脑里而不是教师设定的屏幕上,“听音乐”比“看音乐”更适合音乐教学。

总而言之,教师应当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多媒体的意义及作用。正确使用多媒体,切不可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程序的完美,更不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应当始终明确这一理念: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静.浅析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方法及技巧J.科技风,201224.

2吕婷婷.浅谈多媒体在中专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6.

3倪玉华,陈海.现代信息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