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常规监测中发现5月28日~6月5日外科、妇产科做35例手术,5例切口愈合不良。普外科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妇产科3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渗液延期愈合。切口感染率5.7%,术后切口不良愈合率14.2%。

初步调查

感染管理科将此情况及时报告院领导,立即召集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展开调查。对手术室、外科及妇产科换药室、病房空气,灭菌手术包及外科医生的手分别进行采样。医生的手合格、供应室生物监测合格,余均不达标。其中病历夹采样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措 施

将采样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提出具体要求。

6月15日前后对手术室、临床科室等所有空调进行彻底清洗。

6月27日召开病房卫生员会议,告知病房通风、患者床单位清洁、消毒的方法及重要性,护理人员参与,护士长加强监管。

结 果

6月6日~7月6日外科无术后切口感染,妇产科剖宫产术后仍继续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内可见吸收线线头;外科仅1例膀胱手术用可吸收线,延期愈合;骨科5月28日~7月6日未用可吸收线,无切口愈合不良,提示近期切口愈合不良与可吸收线吸收不良有关。7月7日停用可吸收线,7月7~14日妇产科11例剖宫产,无切口愈合不良征象。

7月初落实事改措施后监测结果:供应室高压锅压力表校对合格、手术包灭菌合格、供应室无菌区、手术室、产房、外科换药室空气等均达标。

继续进一步调查

7月14~21日15例剖宫产,1例表浅切口裂开,3例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的真正原因没有消除。

感染专职人员7月18日剖宫产手术观摩发现问题:空调出风口正对手术器械台面,当即纠正;术中用旧干纱布垫止血,有可见飞扬棉尘,7月19日更换新纱布垫。

请上级医院妇产科主任协助查找原因:认为是一次性手术包所致,该医院曾出现类似情况,换用布类手术包后得到控制。立即向耗材科主任了解购进的一次性手术包,得知于2008年6月初新进一次性手术包(之前用的批号20071224),手术室于6月10日从库房领取后使用,与停可吸收线平稳1周,再度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时段相吻合。7月25日停用一次性手术包,并将其送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继续观察监测。采样结果回报,无细菌生长。

7月14日医务科、感染管理科、药剂科调查各科抗生素应用情况。妇产科产科不合理应用较多,9个剖宫产术后用到二联,其中一例从入院至检查当日应用6种抗生素,担心切口愈合不良,恐慌而致滥用。

整改后请外科、骨科主任协同妇产科查房,查看切口愈合情况。

控制效果

7月31日查房:7月22~23日2例剖宫产手术,术后7~9天愈合拆线;7月28日2例术后3天换药无异常;8月1日查房:7月24日~25日手术2例愈合拆线;7月29日手术3例换药无异常。

7月25日~8月8日做31例手术无新增切口愈合不良发生。

经验教训总结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需要面对临床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同时针对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这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1~3]。

本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事件,近2个月时间发生7例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无明显红肿热痛、无脓液、分泌物细菌培养绝大部分无细菌生长,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主要相关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肥胖、贫血)、一次性手术包、可吸收线吸收不良。

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感染管理科密切观察近期切口愈合状况,相关科室(外科、骨科)通力协作,通过取消可吸收线及一次性手术包使用,规范操作环节,合理围手术期用药,环境清洁消毒等综合治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得到控制。

需要改进的防控措施

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若无禁忌,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术前即刻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剖宫产手术于脐带结扎后给药。

术前皮肤消毒最好由聚维酮碘改为2%氯己定,其皮肤渗透作用强,持续抑菌达1周。

术中手术野冲洗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接触切口及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参考文献

1 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年上海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67-1669.

2 余秋萍,戴频.爱尔碘Ⅱ型皮肤黏膜消毒液性能试验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1-1892.

3 谢必会.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39-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