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环境管理及其实施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环境管理及其实施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校环境管理是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和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新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学校环境管理的提出和研究现状分析,阐述了学校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并根据教育发展,提出了学校开展环境管理的思路,即以环境政策制定、教学、校园环境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施策略,全面减少学校的环境影响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

关键词:环境管理 学校环境管理 环境教育 实施策略

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教育部也针对学校颁布了相关文件,主要有《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教发(2005)19号)、《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等。在这些文件中明确要求:学校不仅“要把建设节约型学校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列入到‘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而且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纳入到学生行为守则和德育考评之中。”这些新理念、新措施的提出,是教育面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而学校环境管理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环境管理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环境管理的基本含义是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环境管理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又多与矿产资源开发、工业生产等行业相关,所以,作为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与环境管理联系不大。往往学校的“管理”目标,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师资队伍管理、设备条件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20世纪后半叶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教育在转变人们观念、解决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且在有效性方面优于其它社会单元。因此,近年来学校环境教育也得到更为全面而深入的发展。但是,学校环境教育的观念和做法长期以来都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学校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环境教育注重于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环境行为的改变,环境管理只是企业的事,学校本身在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不需要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更不用说将学校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密切联系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忽视了环境管理在提高学校环境教育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根据文献研究,学校环境管理概念提出的基本脉络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机构积极从减少自身环境影响入手,努力寻求环境绩效的改善。尤其是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全球推广的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出台,以其降低组织运行成本、树立组织良好社会形象等优势,得到教育机构的认同和借鉴。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EE)提出一个“生态学校奖”项目,该项目明确指出:学校应建立一个基于ISO14001/EMS方法的学校环境管理的完整体系,以减少学校的环境影响和促进学校的环境教育。此后,其它一些国家也开始关注学校环境管理,例如,2000年日本开展了直接面向中小学的环境管理体系项目“青少年ISO14000项目”。澳大利亚在其“可持续学校”项目中就明确要求学校建立学校环境管理体系(SEMS),提交“学校环境管理计划”(SEMP),并实施

中国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朝着“生态化”方向转变,其重要措施是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制定,并联合环境保护等部门开展相关活动。例如,1996年,原国家教委、原国家环保局联合颁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提出“绿色学校”的建设目标;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并将其做为新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这些国家文件都为学校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

在中国,最早明确要求学校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是“绿色学校”项目。该项目在结合国外相关项目的经验基础上,要求学校积极尝试进行环境管理实践,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取得了部分成果。个别学校还通过了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2003年,为推动此项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在全国“绿色学校”中推广校园环境管理活动。此项活动使许多学校受益,例如,深圳市笋岗中学采取23项节电措施后,仅4个月就节约用电17587度,节约电费11959元。64多所学校的一年环境管理措施取得了节约110多万元的效果。2008年开始北京市教委也在积极在北京市高校和中小学校中推进节能减排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制定了相关指导文件和参考资料汇编,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受到学校的欢迎。

目前许多教育和环保部门的领导、学校老师,以及专家学者都认识到了学校环境管理对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提高师生环境意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以及相互联系与促进,这不仅意味着学校承认和开始重视学校在运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学校环境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学校环境影响和办学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管理还可以改变过去学校环境教育多局限于知识传递和一些宣传活动的局面,使学校的环境教育更具实效性。但是,有关学校环境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至今还很不足,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其认识也离有效开展学校环境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这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环境管理的关注程度与实施效果。

二、学校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从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二者互相促进、互为目标的关系出发,借鉴国外学校的经验和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学校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学校制定有完善的环境政策;有健全的污染防治设施;形成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校园环境:有良好的环境安全措施(见表1)。

需要强调,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场所,以上环境管理的内容必须配合全校性的环境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包括学科渗透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专题教育等,以促进学校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学校环境管理的实施策略

学校环境管理应从学校管理层面做出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其参与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各职能部门教职员工、学生三个层面。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可借鉴ISO14001标准的做法,亦可采用其它环境管理方法。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就以下三个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1.确立学校环境政策,建立学校环境管理体系,评估学校环境绩效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必须转变过去“环境管理是

企业的事”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节约型学校的建设不仅对我国资源节约、降低污染的总体目标有实际的贡献,而且能通过全校师生的参与,提高师生环境意识,有效促进教育发展。

其次,学校应根据当前环境形势和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特点,确立学校的环境政策,以便全校师生能根据这一政策,设计、组织和开展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一个学校的环境政策的制定,实际也就是学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单元,对社会所做出的承诺。通过学校的努力,改善学校的环境绩效,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例如,香港一所学校确立的环境政策是:

本校做出以下的承诺:

・在本校范围内推进有效的环保措施

・尽量节省能源及用水

・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并尽量回用或回收废物

・把保护环境加入日常教学中

・将环境政策(方针)及环保措施公开于有兴趣人士

第三,学校环境管理的方法之一是参照ISO14001思想,建立一个适合于学校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其过程包括评估学校环境和环境教育现状,找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计划;实施相关计划;监测和评估实施成效等环节。为了保障学校环境政策的落实,学校各部门都应通过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形成奖罚机制,建立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将各项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最后,学校还需注意定期评估各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评价学校环境绩效是否能持续改进,并编制评估报告。这项评估工作可与学校年终工作总结结合起来,但应注意的是,我们通常编写的工作总结,往往以工作的罗列和定性评价为主,而反映学校环境改善的环境管理工作则应包括许多具体的数据。例如,节约资源一项工作,就可以统计出学校全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垃圾分类回收量、纸张节约量、食堂的燃料使用量等,而且可以采用数据统计、图表示意、调查研究等方法,检讨学校一年中,在资源节约方面的成绩与不足,分析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方案,为下一年度的学校环境管理工作做准备。

2.围绕新课程改革,结合学校环境改善计划开展环境教育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以课程改革为主的教育改革拉开了帷幕。学校环境管理与新课程改革结合的优势有两点:第一,新课程改变了国家对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部分课程。这种改变使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瓶颈的大背景,选择环境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第二,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而环境主题是最好体现这一原则的教学内容,它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实施学校环境管理的课程可以为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教育、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等,而教学内容则应强调实际环境改善,例如,可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节水、节电、垃圾回收利用、绿色消费和校园污染控制、交通运输等方面开展教学,以弥补学校过去在开展环境教育是对本土实践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不足。教学方法则主要包括:调查、实验、小组学习和讨论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环境问题、学习环境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制定方案和实施,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等。所以,学校环境管理不仅充实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提供了更为新颖和综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更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实效性的提高。

3.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形成“绿色校园文化”

有学者认为,校园环境文化“是指学校按自己的任务和办学目的所建造的体现学校风格的校园布局建设、各种教学设施、文化设施、校园美化等方面综合形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本文所指的“绿色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了通常所指的校园文化和上述“校园环境文化”的特征,更强调由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等设施组成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可以肯定,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使全校师生能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环境的改善,培养环境意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对学校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2004年,笔者在考察瑞典南部的Ostratornskolan学校时,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该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有几处体现学校“绿色”办学追求的环保设施:一幢用废弃的红砖建成的实验楼、专门的垃圾堆肥处理设备、一个雨水利用和污水处理系统、一套利用地下温差来降低能耗的送风系统等。所以,“绿色校园文化”的组成并不只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几张环保宣传画和标语、几块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栏和黑板报、几次环境节日的大型活动,“绿色校园文化”还需要实实在在体现环保理念的设施,以及设施的正常运行。文化似乎是无形的,但体现文化的内容则可以是看得见的。以此,可以对“绿色校园文化”做如下表述:“绿色校园文化”即是学校通过建设有利于环境改善的校园设施和生态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营造鲜明的环境保护氛围,以促进全校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并采取有效行动,实际改善校园环境。

总之,学校环境管理是学校在实现学生个体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当今学校管理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顺应时代要求,理应受到学校的重视,改善学校环境、降低学校环境影响,也是学校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