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习应从课堂教学着手,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学习;教学;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趣,新课导入生活化

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对课堂学习产生亲切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事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引出数学知识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的《简单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超市购物”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班级开起了小超市:(1)让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一名学生扮演顾客,其余学生当裁判,看售货员、顾客谁扮演得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付钱、找钱的具体情境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算。(2)分组讨论购物方案(气球每个5角,牙刷2元,矿泉水1元),拿5元钱可以买几种物品,都怎么买。每种物品至少买一件,可以怎样买呢?你打算怎么花这5元钱呢?如果5元钱没有剩余该怎么买呢?学生都激烈地讨论起来,想出了许多种购物方案。这样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运用数学的角色。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习情趣,丰富课堂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生活情境。由于学生对玩跷跷板十分熟悉,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教师适时提问12个小朋友玩跷跷板,我们应该怎么去分组,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玩跷跷板应该2个人一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口诀求商”就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设学习主动性,课后作业生活化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建立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要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只有拓宽学习渠道,深入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去量一下自己家里生活用品的长度、宽度,都用了哪些长度单位;目测你走一步的距离,上学、放学时步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家里客厅的地砖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另外,让学生把自己的桌子铺上台布,设计一下台布的大小。实践证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数学实现生活化的策略,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辩证的态度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