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 构成要素

1 村落布局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1)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

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皖南建筑空间层次是民居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元素。民居的房屋与视线的焦点形成交错的视觉关系,此时的房屋从整体上被称为“实”,远山近水则被称为“虚”。这种层次关系使皖南民居依附于形式美法则存在。民居的空间环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并互相影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感受,此时的建筑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元个体,它所具有的是多层的空间结构形式。

在皖南民居建筑空间环境中,较多的考虑了视觉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景观,并将其作为视觉背景,把其与建筑、街巷承托突显,构成具有视觉层次的空问环境,恰到好处的把握其前景―街巷、中景―建筑、背景―自然景观,将其衍生反映出更多的层次空间,使其建筑空间在各个角度形成不同的层次空间环境,并以一个有序的整体出现在视线中,这是皖南民居建筑空间层次关系的精髓。

3 空间构成要素

3.1街巷

街巷是人流往返的交通路线,同时也是村民驻往、商贸的行为场所。绝大多数村落的街巷在实际中牺牲了运动节约原则,不走直线,而是迁回曲折,呈现出类似“叶脉”、“树干”等生物网络状。

通常“街”指村落主干道,“巷”则指宅旁道路。街巷空间是古村镇的主要公共空间,它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容纳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商业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是反映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街巷空间应包括街、巷、弄、河,以及作为街道空间的延伸和扩大一广场空间等。街巷空间所包含的建筑信息丰富,包括街巷空间尺度、立面、铺地、小桥、河埠等。

街巷空间的层次变化,从街道到巷、弄是从开敞到封闭的转化,从公众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转化珍。街巷的迂回线形牲不仅与风水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当然也带有先民防范外族进入意识的烙印。很多村落先民因战乱迁徙而来,防范心理比较强,高墙窄巷迂回曲折且路路相通,外族入侵时大同小异的街巷另人方向莫辩,容易迷路,显然对防卫有利。同时曲折的街巷道路骨架也体现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柔性因素。刚直的单一表现力是无论如何也概括不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所以曲折的街巷形态成为文化译码在建筑空间的外在体现。而街巷内部的转折让原本连续的街巷装门面的在某一视点成为框景背景和视觉归宿。两侧建筑因街巷轴线的转折而构成鳞比节次状的层层后退,再加上建筑单体自身顺轴线繁衍过程中的错位与细微扭转,使得建筑马头山墙有机会展露其完整的外廓,形成连续的山墙节奏;即使纵深很长,也并不显得落寞。街巷作为线形空间,除了交通联系之外,更是人们日常交往与交易集会的朴素的舞台。

3.2 水网

在徽州古村落的水网空间组织中,则因水流的宽窄可划分为江/河界面、溪流界面、水圳界面三类。

徽州古村落的街巷、水网空间在组织上是以三种子集构成的,但它同时是按独特规律长期演变的结构,这些规律构成了街巷、水网空间的不断演化。沿水而居、因水成村,古村落正是由这样逐渐发展而来的。首先,民居的相地而居选择了交通便利、水利发达的沿河地区,接下来,河道两侧或一侧街道得到发展;然后是垂直于河道的街道出现,民居逐渐朝垂直于河道的纵深方向发展,于是巷道产生,使道路成为回路;当村落渐渐成形,有的地方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引水筑圳,形成村落内的人工水系。由此可以看出,街巷、水网的空间演化次序结构为:“河流/溪流-沿河街道一垂直于河岸的街道一巷道一弄”。

4徽派民居建筑形式特征

4.1 平面功能

出于对家庭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徽州传统建筑的外立面,形式上是封闭的。与传统的中国建筑美学相反,徽派建筑中把梁、柱的结构美内收入天井中,而把不是必要的营造的物质手段、结构逻辑产物的墙,冰冷的暴露在外,严格体现出内外有别,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的内向性文化心理。其中徽派建筑中的高大的马头墙、白墙、黛瓦、青门楼都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人们提到徽州,无不联想到这些美丽的建筑片段。

4.2 立面元素

立面的主要特征元素有:门楼、马头墙、门、格窗、小青瓦、美人靠等。“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徽州古建应村落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得名“马头墙”。马头墙的设计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昂首长撕的马头,工匠依屋面的坡度做成马头状,配以小青瓦密铺,似天马行空,气势非凡。

建筑群组合起来,马头墙的各种的韵律美也充分得到表现。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连续的线;单栋数进民居则表现渐变的线;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栋民居,马头墙出现起伏的线;而不同轴向的民居或相邻两栋南低相错的民居组合,则产生马头墙的交错的线等等 。

4.3尺度韵律

在徽州民居的体系当中,尺度是非常重要的营造概念,在徽州民居群体自发营造的过程里,人们应用尺度的概念控制建筑的重要程度(等级)、空间的大小,建筑构件的尺寸,形成一个尺度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体。在徽州的古村落里,建筑的尺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普通的民宅、大型民宅、公共建筑(如祠堂、书院)。

普通的民宅尺度较为相对较为宜人,大型民宅的尺度则较大,无论是门的高宽,还是门楼石雕的复杂程度都较之普通民居大很多,自然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气派。正如图中的京兆第,从其立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尺度的门,一个正门,一个旁门,其尺寸、形式、以及细部雕刻都清晰说明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性质,这种大小不同、相同性质的建筑构件放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尺度对比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4.4 空间序列

任何优秀的建筑或是建筑群体,它的外观和内景对于一个有观赏兴趣的观者来说,就是一个独特的、连续不断的审美体验。建筑是一门时空的艺术,这就是图画或照片和建筑本身之间在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建立在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不同体验上的,就象对交响乐的感受一样,是一些变化着的因素,犹如源源不断的溪流。”

就一幢徽州民居的建筑平面来看,大门一天井一堂屋一后井一内天井一二门一二进天井一二进堂屋(内堂)一二进后厅一二进内天井……这种序列的开合、明暗、阴阳的交替变化将外界的自然与建筑、建筑实体与空间看作一个整体,将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空间单元相互关联,从而使人对空间的整体感受建立在一个连续变化的序列上,体现出了一种时间流动美和空间韵律感。

5 结语

根据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皖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居住形态有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规律和风格。因此,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在更新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村落实际情况传承原有村落在空间布局、空间构成元素上的成功之处。这样做,既是对皖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可以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