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私人艺术中心的公众化课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私人艺术中心的公众化课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中国首家由艺术家个人独立出资建设的影像艺术中心――三影堂建成并对外开放了。在这个由艾未未设计的灰色建筑中,影像艺术中心的主人荣荣和映里迎来了他们策划的第一个摄影展――“新摄影”。回顾过去十年间中国刚刚起步的艺术摄影经历,我们很吃惊今天的艺术家竟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么大的一个艺术中心项目。也由此对这种正在逐渐出现的私人艺术中心和美术馆,生出些许疑问。

三影堂是什么性质的艺术机构?

荣荣: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影像艺术中心。与一般跟随艺术市场动向走盈利路线的画廊不同,从决定建摄影中心开始,“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是我们保证在学术和展览内容的选择不受干扰的工作前提。

如何理解“不以赢利为目的”?艺术中心如何生存发展?

荣荣:“不以盈利为目的”,是说“盈利”不是我们的目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完全做到人们理解的“非盈利”生存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与社会生活的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眼下,国际上非盈利的艺术中心,有企业财团和基金会的支持,国家也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来促进和支持文化的发展,为了鼓励这种扶持和关注,在政策上会有免税措施,对于基金会的赞助,会有很好的条件作为平衡。同时,也会通过众多途径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美国的摄影中心就有15万件的藏品,作品多是由艺术家、个人收藏者、基金会和企业捐赠的,这种做法也是对公众艺术的一种有力支持。

目前国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目前私人艺术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持续发展很艰难。我们也在寻求、借鉴好的经验,但对于展览,我们还是会保证其品质。并将陆续邀请国外的艺术机构寻求合作进行作品交流,。

影像中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筹划的?

荣荣:我做摄影快二十年,于是对自学有较深的体会:现在国内关于当代艺术摄影进行探讨的环境仍然不是很完善,一些国外关于摄影艺术的书还都不够丰富,即便能通过网络看到很多信息,但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还是很欠缺。我们之所以做这个机构,希望能为艺术家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摄影。做艺术中心,从原本只是我一个很小的梦,到现在却变成一个大机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及,这背后有很多人给予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促使我在项目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更坚定了信心。

一个相对完善的影像中心由哪几部分构成?目前开放的部分有哪些?

荣荣:在硬件上要有很专业的技术支持,除了大面积的展厅,还必须配备所需的很多设备支持,这个新的艺术中心在设计之初就做了技术部分的空间规划,拥有独立的暗房空间,其中包括传统暗房和数字技术的输出打印设备支持。

在功能划分上,也有非常标准的摄影作品存贮库,并拥有工作区、图书馆和会议室。在建筑的辅楼部分有员工的休息室和交流艺术家的生活空间,并对原址上的其他原建筑进行改造,做成多功能厅。因与影像艺术中心的性质有关,还配有露天放映的设备系统及后期工作系统。此外,还设了相关的出版机构,保证展览文献的记录和书籍的输送。除艺术家交流项目空间和办公空间外,所有的中心空间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包括暗房。

与同样做摄影推广的798艺术区百年印象画廊比较,在作品内容的选择上有什么大方向上的不同么?

荣荣:“百年印像”更注重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而我们更注重当代摄影的领域。当然,纪实摄影部分中有重要文献意义的我们也会去做发掘和整理。艺术中心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想营造中国当代摄影部分的学术和专业气氛;除此,我们也会尽可能地接触年轻人的创作,发掘当代艺术摄影的一些独特之处。

这种私人艺术中心如何保持其学术上的严肃性和专业?

荣荣:现在已经有很多艺术家拿作品给我们看,其中包括一些国外艺术家和相应机构前来寻求合作,但我们对展览内容和艺术家的选择很谨慎的,对作品的质量也有比较严格的掌控和要求。

艺术中心的工作现在还处在开始阶段,所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主要还是关于专业资源的积累。我们现在正做的是关于“老”作品的发掘和梳理,重新整理过去很多没有被发现的好作品,其实很有意义。

如何看待今天的当代艺术摄影的发展?

荣荣:中国的当代摄影发展的较晚,起步差不多也就是十年前《新摄影》起步的时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因为我们本身做摄影创作,在国外当代摄影艺术已经发展了30多年,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有大量的资料积累的空白,以及专业交流环境的缺失。现在做艺术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好的市场,也会有人因为艺术市场的原因而选择做摄影,现状很混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中国的当代摄影领域最终会建立起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评判标准。

私人艺术中心面对公众其存在意义在哪里?

荣荣:首先,我们会把我们多年来收藏的国际上很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中心里展示给公众,其次,中心的空间在设计之处就提出:为公众提供一个很有品质的环境,让他们能安静地欣赏作品。以培养公众对作品好的阅读和欣赏习惯。

很多从事摄影的人都希望中国摄影的收藏能建立起自己的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很小的一个镇都会有摄影文献的收藏,但中国却很少有。而中国摄影中很重要的文献资料,现在大都在美国的大学电影或摄影博物馆里收藏着。

欣赏艺术作品不该是像逛超市,从一堆商品里挑一件带回家。对作品的欣赏需要交流的气氛,需要在宁静的空间里感受,积蓄心灵和精神上的能量。在我们的信息中心和图书馆里,我们会陈列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摄影类书籍。国际上一些重要的艺术机构和出版社,现在也开始向我们捐赠关于摄影方面的外版书籍。中心的出版机构也将选择好的摄影书籍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更多的中国摄影家。其中包括很多著名艺术家的日记、随笔、文献图片,以及评论资料。这些重要的背景文献将为公众提供全面分析作品的支持,促使相关的批评体系尽快建立起来。而批评体系的成熟也将推动公众对艺术作品欣赏、理解、鉴赏能力的成熟。而机构的图书馆、展厅、暗房、后期制作室、甚至是出版部分都会对公众开放。

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荣荣:是“明天”。 空间的结构一年时间可以构筑完成,但不能是空壳,里面要有内容。中心几乎每天都要对公众开放,对“明天”的规划和把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此,艺术中心还要有自己的艺术推动计划。

对艺术中心的成形有什么感想?

荣荣:十年前,我来北京时的理想,就是能自由地做摄影就很满足了。在十年的经历和选择之后拥有了现在这个新的起点。对我的创作也是一样,人总是需要不断地打破禁锢自己的“迷墙”。机构现在刚刚起步,感受上这和10年前的状态十分相似,我很感谢映里自始至终的支持。当中心逐渐步入正轨后,这个机构将会交给专业的管理者来管理。我希望我们以后每年都能回来“作客”。毕竟,与私人的工作室相比,作为公众性的艺术中心对公众艺术的发展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