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动量词“记”的初步考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动量词“记”的初步考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常用词“记”除可作动词、名词外,还可作动量词,本文试图对动量词“记”的语法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做出解释。

[关键词]记 动量词 来源 语法特征 方言

[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52-02

引言

量词作为汉语的特点之一,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动量词是量词的重要次类,但是由于它相对于名量词出现较晚,动量词“记”的出现及常用则是更晚的事了。

一、动量词“记”的界定

“记”,《说文解字》中定为形声,“从言,己声。记,疏也”,本义是记住的意思。从这个意思来看,“记”应作动词。“记”第二个常见的用法就是作为名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意思:①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②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又指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③标志、记号。④古时的一种公文。“记”还可以作为量词,百度词典将其释为“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或“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如:一记耳光”。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1987)中将“记”注释为“常指打耳光和盖印章的次数,打一下、盖一次叫‘一记’;相当于‘个’”。陈保存、陈桂成、陈皓、张再瞻编的《汉语量词词典》(1988)中明确将“记”定为动量词,主要表示“打的次数”,放宽一点也表示“动作的次数”。

关于动量词的界定,传统的做法将动量词定义为“表示行为动作的次数”的词。金桂桃(2007)认为“动量词是与数词结合起来计量有量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时长、程度等量的单位词”。那有没有更细的划分呢?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表现动作的工具的量词和以动词为单位的量词三类;此后,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沿袭这一分类体系,将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借用名词的动量词和借用动词的动量词。除此之外,刘世儒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将动量词分为专用的动量词和借用的动量词。很显然,“记”就是借用的动量词了。

二、动量词“记”最早使用和来源假设考察

通过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里的古代汉语语料库,笔者输入“一记”和“两记”,检索出符合量词“记”用法的语料14条,最早将“记”作为量词使用的出现在清朝的白话文小说《七剑十三侠》《九尾龟》和《八仙得道》中,如:

①那厮暴跳如雷,就给韦妈妈[一记]巴掌。(七剑十三侠(上))

②倒来问起倪来,说相帮笃约摸要赏俚几化洋钱,拨倪敲仔[一记]小小里格竹杠。(九尾龟(一))

③正开心哩,通玄子面上忽如着了[一记]巴掌。 (八仙得道(上))

可见“记”作为量词这一用法直到清代的白话文小说中才出现,后面所带的名词性成分主要是“巴掌、耳光”这些打人脸的动作。

许多学者认为借用来的量词,其量词用法必定包含了被借词的语义特征。那量词“记”呢?“记”的常用义有两个,第一是记住的意思;第二是标记、记录的意思。那么根据这两个常用义,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量词“记”的用法来源于这两个用法。从“记住”义出发,最常见的例子是“一记耳光”,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打耳光肯定是因为犯了错,那么打“一记耳光”,是不是希望对方心里记住自己所犯的错,从这个意义上看,“记”从原先的口说到心的“记”发展为动作上显现的打的次数的“记”,也可谓是有理有据。如:

④他的老婆,踅过身来,大大给他[一记]耳光子说:“你讲什么?”(西太后艳史演义)

⑤资产流失,不能不给我们一些凭着长官意志而评估的内定者敲响了[一记]警钟。(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

无论是“耳光”还是“警钟”,都带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动作的施行者希望凭借这一动作,让对方记住(自己所犯的错)。

从“标记、记录”意义出发,“记”作为量词表示记录的进球数或者得分数,最常用的是用在体育比赛中。在体育比赛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如:

⑥郑智操刀主罚,[一记]刁钻的射门,球直挂球门死角。(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⑦头脑清醒的林丹[一记]高点杀球抢回球权后,又是连续3次凶狠的跳杀,以17:16拿下。(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⑧最终中国队凭借张萍的[一记]大力跳发以26:24结束了第三局的比赛。(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⑨郑洁首盘二发得分率61%,并发出一记ACE球。(腾讯体育频道)

三、量词“记”与量词“个”的转换

郭先珍在《现代汉语量词手册》(1987)指出量词“记”相当于量词“个”,那么“记”和“个”之间是不是都可以相互转换而不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呢?看下面的转换矩阵:

一记耳光 一个耳光

一记巴掌 一个巴掌

一记头球 一记头球

一记三分球 一个三分球

一记ACE 一个ACE

一记重扣 一个重扣

一记重拳?一个重拳

一记本垒打 一个本垒打

一记刺啦声 一个刺啦声

由矩阵所给出的例子来看,能用量词“记”的基本上都可以用“个”来代替。“个”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可代替很多其他量词,能代替“记”不足为奇。但也有部分词是不能够用“个”去代替的,如最后一例,这主要是因为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不能够被“个修饰”。那么能通用的,用“记”和用“个”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呢?

词义在反映现实事物时,有客观性。但除了抽象地、概括地反映事物的意义外,还可以有人的主观评价义,带有多种色彩意义。量词的表量往往可以加入人们的主管色彩。“个”所带的色彩为轻慢的、随意的,用“个”更加口语化;“记”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和情感色彩,体现作者的感情。

四、动量词“记”的语法特征

(一)“记”对名词、名词性词组和对动词、动词性词组的选择

“记”后面可以直接加名词,如“一记头球”“一记刺啦声”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接动词,如“一记扣篮”,除此之外还可接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如“一记漂亮的直接任意球、一记左外场本垒打、一记大力抽射、一记双手大力灌篮”等。

(二)“记”对数词的选择

从语料来看,人们用“记”来进行表量时,通常用的是数词“一”,但“记”用来计数显然是可以与其他的数词进行搭配的,民国小说《西太后艳史演义》就有,如“赵新方待辩白,安得海抢上前去,就大大地给他[两记]耳光子。” “这时赵新也抱个赤臂,伸手过去,给他[两记]大大耳光子。”

在表示“双”这个概念时,用“两”比用“二”普遍,一般不说“二记耳光、二记进球”,而可以说“第二记耳光、第二记进球”,如苏童《妇女生活》“在一番互相羞辱以后,娴打了老王第二记耳光。”但有时却也见,如金庸《神雕侠侣》“一名胖大道人,纵上前去,一把抓住杨过的后领,提将起来,拍拍[二记]耳光。”不过这种用法不多见,笔者也就从语料库中查到一个例子而已。从理论上看,数词“三”以后的使用都可以,但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一般不用到那么远。如实《白鹿原》“她不知道鹿兆鹏和她完婚是阿公三记耳光抽煽的结果。”金庸《神雕侠侣》“鹿清笃一阵狞笑,又是拍拍拍三记耳光。”

(三)“记”的语法功能

1.“记”与数词搭配可作定语

这个很常见,上面已举过很多例子。

2.“记”重叠的语法形式

“记”重叠后,再加上数词“一”或者是“这”“那”这些指示代词后可以做定语。如:

①又如一记记鞭子,抽得人陀螺般不停地旋转,旋转,从幼稚转向成熟,从失败转向成功。(1995年人民日报12月份)

②宋慈不声不响转身向外走去扔下一串带着回音的脚步声,这一记记脚步声就像踩在吴淼水的心窝令他大汗淋漓。(大宋提刑官)

③那记记钟声,大人说是“幽冥钟”,为超度某个因难产而亡者敲的。(当代\报刊\读\vol-179)

3.“记”与数词搭配还可以作宾语

①徐义德出神地望着江边,他的右边肩膀上猛可地有人敲了一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②张素素说着就又笑了一声,双手齐下,在四小姐肩头猛拍了一记。(茅盾《子夜》)

五、量词“记”的方言考证

陈淑梅,张志华(2003)认为“记”,用于动作的次数,使用地点是吴方言:崇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如:“敲你一记”(崇明)。这样的考证在不少知道吴方言作家的作品都有见,如:

①起先她要他同去首饰店,分明是要敲他一记。(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②马慕韩语义双关地敲了江菊霞一记。她顿时给说得两腮绯红,以为刚才在楼上客房走过的就是他。(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③丁一岚没有作声。他的话像一记重锤,沉重地敲击着她本已颤栗着的心扉。(袁鹰《玉碎》)

六、小结

“记”做量词是清朝以后开始兴起的语言现象,究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因为“记”这个词的本义和常用义让人们通过联想形成了新的用法;第二可能是因为吴方言的影响。吴方言是中国地方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鉴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不难猜想吴方言用的量词“记”渗透到了普通话中,造成了现在“记”做量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研究量词的学者都没有考虑“记”这一量词的用法,笔者所作的研究也只是个人意见,希望学界对这一研究还可以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淑梅,张志华.汉语方言的动量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

[2]陈保存,陈桂成,陈皓,张再瞻.汉语量词词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4]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邵勤.动量词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叶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M].长沙:岳林书社,2008.

[10]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网络版).ccl.pku.省略:8080/ccl_corpus/index.jsp.

[11]北京语言大学CCRL汉语检索通.democlip.blcu.省略: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