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半年独轮车 师傅教我发燕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半年独轮车 师傅教我发燕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事餐饮工作三十多年来,张清在内蒙古餐饮界已经成了一块响亮的招牌,首先是烹饪功力广受推崇,对于这一点,张大师自己的说法很实在,“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厨工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从一开始的掏灰、磨刀、择菜、杀鸡,到后来的烹制燕窝、海参、鲍鱼,由低到高,哪一样活儿也没落下过。从前师傅要求严,自己也肯吃苦,所以底子打得厚,现在让我再下厨房,从基本功到创新菜,样样都不输给年轻人。”张大师的另一项成就,是几十年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我的好多徒孙,都已经在五星级酒店当上副总经理或者行政总厨了。”同时,张清非常重视烹调理论的探索,参与编写的《烹饪知识》一书已成为全国通用教材,参与编写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内蒙古美食》等书籍也已成为业界权威著作。

张师门 内蒙餐饮王牌军

印象中的内蒙,是草原、牧马、蒙古包,民族风情浓郁,印象中的内蒙餐饮,是“手扒肉”、“烤全羊”、“马奶酒”,简单直接,豪放粗犷。本月的内蒙之行却彻底颠覆了笔者的印象:呼和浩特的餐饮竞争之激烈,丝毫不输于内地,除了地道的蒙餐,粤菜、川菜甚至融合菜在这里各显神通。竞争中,一批优秀餐饮人脱颖而出,他们的领军人是资深烹饪大师张清,他以职业学院的旅游系为依托,带出的这批徒弟代表了内蒙餐饮的高水准:厨师开店的成功探索者韩曜旭,以脑子活、营销点子多著称的武国栋,做到五星级酒店总经理位置的杨光,擅长改良“外来菜”的徐瑞,靠“做思想工作”收服“90后”的李海平……

你做小厨工的时候,想到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烹饪大师吗?

张清:从来没想过,我是农村孩子出身,当时就知道“努力干才能吃饱饭”。

现在的小厨工普遍比较浮躁,你作为业界前辈,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张清:要把基础打牢,这是一辈子发展的本钱。另外一点就是要吃苦,吃了苦会有什么收获呢?讲讲我的几个小故事吧。

“把门板上上,我教你发燕窝”

1980年,张清从内蒙古财贸学校毕业,进入呼和浩特饮食服务公司所属的一家饭店实习。有半年时间,他的作息表都是这样的:天没亮就要起床去厨房,掏灰、打炭、生火,然后烧水准备给师傅泡茶,接着是剥葱、刮油缸……“给师傅烧水也是有标准的,水要烧到滚开,浇在地上能听见‘扑’的一声才算合格。泡茶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早、不能晚,要赶在师傅进门的时候泡上,等他稍微休息一下,正好可以喝。”这些体力活中,掏灰是最累最脏的,那时的炉灶都是烧炭的,每周要掏一次炭渣,张清和另一名厨工要掏干净全部十二个灶眼,首先是将围裙蒙在头上,去水龙头接上水管,十二个灶眼每个都用水湿透,以免扬起灰尘,然后推进独轮车,一个人负责装车,一个人负责推出去倒掉。和张清搭伴的那名厨工体质较弱,所以每次二十多车的灰渣全部由张清推出去倒掉。每天上午九点多干完活儿,吃点饭就开始备料,11点多开始上灶给师傅打下手。就这样,张清毫无怨言地干了半年多。当时带他的是老一代烹饪大师吴明,有一天中午下班,吴师傅说:“小张你先别走,去把门板上上。”张清一听,心里七上八下,以为又犯了什么错误,师傅要单独“修理”自己,把门板上好后,师傅又开口了:“去把冰箱里泡的东西拿出来。”这时师傅戴上老花镜,叫张清坐在一边,手把手教给他怎么发燕窝:先摘去细毛,再放点儿碱面……原来,吴明大师觉得张清是农村孩子,人实在、能吃苦,给自己做饭、端茶从无怨言,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把那个年代还相当神秘的燕窝发制技术倾囊相授。吴明大师一直对张清关爱有加,张清也很尊重他,吴大师虽已去世,但在张清新近编写的《蒙古族饮食图鉴》中,这位恩师依然占据了篇首的位置(如下图)。

结论:就因为独轮车推得好,师傅才会教给自己真本事,机会只青睐勤奋的孩子。

切咸菜丝卫生是厨房命脉

毕业开始试厨后的第一个生日让张清印象深刻。与他一起实习的同学恰巧和他同一天生日,这天下班后,张清想起来厨房有现成的咸菜,就对同学说:“你去切点咸菜丝带回去,咱们晚上庆祝一下生日。”同学就去凉菜房切了点咸菜丝拌了一下,把菜板用抹布一擦,罩上纱布罩子就走了。第二天早晨,厨师长看见了,就问:“这个菜墩子谁动了?”原来,那名同学虽然用抹布擦了一下,但菜墩子上还是有切东西的痕迹,张清就主动承认,说是自己出主意让同学切的。厨师长非常严厉地教训了他们:“想吃点咸菜没问题,如果早说过生日的话还会给你们弄点好吃的,但这样不行,这是凉菜墩子,如果切完后不彻底刷干净,很可能就会把客人吃拉肚子。”说完后,让他打来开水,先把墩子用开水烫过,再用干毛巾擦净,然后再烫、再擦,反复了三遍,最后还要用刀将菜墩刮得干干净净。从此以后,张清脑子里就绷紧了“食品卫生”这根弦,不管去哪里工作,衣服、菜墩必定是一尘不染的。

厨师长=多干活

吃苦耐劳、谨慎勤勉的行事风格一直伴随着张清的从厨生涯,直到几年后他做了巴彦塔拉饭店的厨师长,也仍然毫不懈怠。当时的“厨师长”跟现在不是一个概念,不但不能脱产,还意味着要“多干活”,其他厨师下班可以休息,但厨师长要留守值班,而且是“加班不加钱”。有一次中午收餐后,别人都走了,张清留下加班,因为晚上有个宴会,要提前将70份“芙蓉发菜”的料备好:每个汤盘里打六个鸡蛋清,然后放入发菜搅匀,一共打70盘。同时他还要照看着旁边煤灶上发着的海参,时常过去看看用不用添水,并将发好的海参挑出来。打完70份鸡蛋,张清想靠在橱子上休息一会儿,谁知因为太累,不知不觉睡着了,等下午同事来上班时把他喊醒一看,海参桶的底下已经糊了一层,大概有十几个海参报废了。因为出了这个纰漏,经理把他叫去写检查,张清半开玩笑地问:“经理你有复写纸吗?”经理不解地问他做什么用,他说:“我一次多写几份,每次来你这儿写份检查,起码要半个小时,厨房里实在是太忙了,我写份检查会耽误好多活儿。”张清历任呼市多家大酒店的厨师长、总厨、技术总监,亲自上灶、不离一线一直是他坚持的理念。

徒弟眼中的张清

365鼎宴火锅总经理武国栋:张老师对我们很好,感觉上跟父母差不多。我刚毕业时要参加一个比赛,当时的参赛作品是道冷拼,里面要用到大虾,那时候大虾很贵,400元一盒,我买不起,老师就自己贴钱买虾让我练,有好几天一直陪我练到晚上12点,后来那道菜拿了金奖。

塞上鲜火锅店董事长韩学勇:张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喜欢爱问问题、求知欲强的学生,我跟着张老师干时,每天下班后就缠着他问各种技术问题,他从来不厌烦,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关心得无微不至,从参加比赛、职称晋级到给我介绍对象,他都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