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声乐教学中声音概念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声乐教学中声音概念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声乐教学,要重视解决声音的概念、提高歌唱的技能,这也是唱歌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如果歌唱者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恰当,那么歌唱者就会出现胆怯、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一系列心理反常现象,然后会出现破音、走调等状况,就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因此,本文认为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歌唱的执着爱好和兴趣;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声音概念;歌唱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57-02

在声乐教学中,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声乐教学的过程,是进行声音训练的一个过程,但是,对声音的训练并不仅仅是对歌唱者纯粹的发声方法训练。首先,声乐的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必须通过声音来表达和表现。其次,声乐的声音是一种艺术性、审美性的声音,它承载着演唱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和审美意识。概而言之,在声乐教学中,对声音的追求要以音乐审美和艺术表现的需要为依据,声乐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过程。

一、对歌唱气息的控制

我国古代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之说,并有“气为声之本”“气为音之师”的说法,在西方国家也有“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歌唱”的说法。所以说,歌唱能力与歌唱艺术水平的进步与提高,始终与歌唱呼吸的理解、认识、掌握与实际水平联系在一起。

1.歌唱时的正确姿势。歌唱时正确的姿势是进行合理呼吸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特别重视学生呼吸的姿势。歌唱者应站得挺拔而不僵硬,两脚稍向前两侧或前后分开;两腿站直而不僵硬,腰部稳定;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双眼向前平视,下颌内收;双肩略向后,保持绝对松弛;任何时候不要夹肩、缩脖,喉头附近肌肉必须保持松弛。有了这样的歌唱姿势,气息就能畅通无阻地运行,它也是保障正确歌唱呼吸的一个前提条件。

2.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始学习声乐者必须重视气息的掌握。我们平常要求声音连贯流畅,就是要求气息要连贯流畅,气息用正确了,声音至少对了一半。要做到气息的统一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歌唱的呼吸方法一般为人们普遍所知的三种,即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当今学声乐的人们基本都推崇“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学生在做这种气息练习时,保持好歌唱的正确姿势,口鼻联合吸气,喉咙自然松开。

其次,吸气时应做到上身放松,口腔打开,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口、鼻同时将气吸到肺下部,腰的周围有略向外扩张、下腹部稍有受压之感。吸气后,吸气肌肉群还需继续工作,不能放松,保持住吸气状态。

再次,呼气时,小腹送气,两肋有弹性地保持扩张,这是两种对立的呼吸运动状态,可以形成对抗的作用,既推动又控制了气息的流动,这样才能使声音有气息的支持。歌唱时,必须保持吸气的状态(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扩张的状态)。呼与吸形成对抗,这个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的支点”。

以上呼吸过程是全身心的、统一协调的。可做有声的练习,也可做无声的纯呼吸练习。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重视学生的气息统一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越过声乐学习中的一道道障碍,使声乐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二、歌唱的共鸣

“共鸣”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即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声,如果这一振动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象。我们所讲的“共鸣”,是人体声音的共鸣,人的声音是靠声带在气息的作用下而发声的,这是一种“基音”,它是非常微弱的,这种声音一旦进入人的共鸣腔体,得到充分的振动,产生大量的泛音后,原来单薄、乏力、缺乏亮度的声音就会变得圆润丰满起来。歌唱声音的好坏,与共鸣腔体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人体中哪些共鸣腔是歌唱的共鸣呢?

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人体的共鸣腔可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三种。在实际歌唱运用中,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个整体,并根据共鸣腔体在三个声区主次有所侧重。胸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要求声音浑厚低沉;混声区以口、咽、喉为主要共鸣腔体,同时适度配合调节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要求声音圆润流畅;头声区以头腔为主要共鸣腔体,要求声音高亢明亮。三个共鸣腔体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如果在歌唱中单纯强调头腔共鸣,忽略其他共鸣的作用,整个声音就会变得漂浮游弋,空虚软弱,缺乏色彩;如果只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就会与高位置挂靠不上,发散发白,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如果只强调胸腔共鸣,则会出现声音滞笨累赘、发暗发哑等现象。由此可见,歌唱时的每一个音都应具有整体共鸣的感觉,要把三个声区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而不能让它们孤立存在。

除以上所谈的共鸣之外,常听到歌唱家们谈论“面罩共鸣”。怎样才能获得我们所要追求的面罩共鸣呢?

首先,微笑歌唱。使面部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面带微笑,让打哈欠、微笑的状态始终贯穿在整个歌唱之中,这样的声音很容易进入面罩。其次,多加强哼唱练习。其目的就是要获得充分的鼻咽腔共鸣,以打通通往头腔的通道。再次,注意声音与气息的支持点的关系。高音位置必须要以深厚的气息支持点为基础,脱离气息支持而盲目地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做起。

三、音色的统一

所谓“音色”,是指人声发出声音的色彩,决定声音色彩的先决条件是人体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大小等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致使每个人的声音音色也各不相同。在自身音色条件的基础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求得音色的统一,它应是有气息的支撑、有良好的声音共鸣和声音位置。要能求得声音音色的统一。

声乐教学中对发音的训练要求气息、共鸣、声音所要处的位置、音色者几方面要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歌唱中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声音都会失去光彩,缺乏应有的艺术魅力。

四、让自信促成“艺高胆大人”

良好的养成应以歌唱技能、技巧扎实的训练为基础。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充满成功的把握和信念。歌唱技能技巧是在艰苦磨炼中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有些练习可以导致较快地掌握技能技巧,但有些却收效甚微。为了使自己的歌唱技巧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高水平,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技能技巧的作用。歌唱与发声中的任何一种技能技巧都有自己特殊的作用。例如呼吸控制的技能技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气息控制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呼吸是歌唱的生命?而学生要明确教师所指的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后,经过刻苦练习产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始终使练习处于意识的控制。

2.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学生对与这点,由于自己不易察觉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很可能导致陷入误区,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结构、机能和发声要领,并配合教师的示范,从而加深学生的视觉印象和动作体验,提高练习效率。

3.要正确掌握动作和速度。开始阶段,速度要慢。力求动作概念的准确,使心理和生理一起参与工作。当慢动作逐渐熟练时,再逐渐加速。但不要用力过火,以免产生僵硬。例如读字练习,要慢慢地分别练习声母、韵母,然后慢慢拼在一起,再逐步加速读成一个完整的字。

4.要把歌唱技能技巧变成良好的习惯,甚至变成生活习惯。学声乐的人,必须把生活中的说话当成歌唱读字的课堂,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歌唱中读字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