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体系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地方院校在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注重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相结合,注重能力训练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相结合,使“SRTP”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科研 体系 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当中,世界各国软实力的竞争,使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加之近年来教育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趋势,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沟通、创新、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成为常被社会所诟病的事实。如何尽快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训练始于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但有些研究者却据此认为:“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应是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其实是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权利给“一票否决”掉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力日渐丰厚的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拥有能够进行高层次科研的师资,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今日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明日社会各领域的中坚,甚至肩负引领某方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外,必须使学生接受一种能为其今后从事更深层次研究和社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是打破高等教育等级划分、追求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象,这导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无论在师资、生源、经费、硬件、地域分布等诸多发展要素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如果在培养人才的措施和方案上再采取不同的版本,将不利于地方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当前恰恰正是支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中间力量,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顺利实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尤其在地方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学生受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难以获得参与科研的机会,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也陈旧僵化,不能反映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但由于该类活动中竞赛类型的比率偏多,教育科普性质类型的比率偏少,这就使得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受限。学校为了保证获奖,往往在人员选拔、项目筛选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在资源投入和使用上也往往集中于优势项目,对学生干涉过多,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和进步。
(四)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科研训练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于其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今天,在80、90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动力和源泉。
二、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而言做了如下几点工作:
(一)制定文件、搭建组织机构
制定一个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方案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精心调研、了解国内外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搭建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且要将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的创新学分、奖学金、先进个人等的评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目的、有激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设计实施措施和办法
1. 成果完全参照教师科研立项的模式进行,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实行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强调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不仅可以决定项目的创意、分工、组织等环节,甚至可以依据成员的表现决定其去留。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锻炼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同时也锻炼团队成员间的组织、协调等能力。
2. 项目申报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注重受益面的问题。方案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30%、40%、30%的人数比例限制数量进行立项,这样做使得大学生在项目申报中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超前地选择导师指导,酝酿好方案,并精心地进行方案论证。立项也考虑到三年内对所有本科生做到100%的覆盖率,使每一个人均能获得平等的科研训练机会。
3. 结题要求采用多媒体(PPT)答辩制,一年安排两次进行。项目运行周期一般为一年,但对完成优秀者和完成一般者可以在半年和一年半中做弹性调整,直至取消不合格者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其重新申请项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答辩,将视频、影像、声音资料和传统文本资料加以结合,锻炼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视成果进展灵活安排答辩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挑战,也有利于学生自行处理好科研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 选择题目、选择团队、选择导师完全打通。选题上既鼓励在专业学科的范围内进行,也允许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身的爱好任意选题。团队组成允许打破班级、年级、专业、学校、地区的局限,鼓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成员,唯一要求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如我校项目目前已有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绵阳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间的校际交流,也有利于对分布其他省域间的研究内容进行调查。导师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并自行联系,如果确因研究课题校内无法解决的,经申请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
5. 立项归属地原则。从安全、经济和项目运行的深度、广度及运用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立项中倾向于考虑项目成员和项目所属地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项目不同于教师和科研机构项目的地方。靠近家乡有利于学生调研中的人身安全和节约经费考虑,毕竟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实质,更有利于现在或者将来这些学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家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上。
(三)能力过程并举
方案设计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指导中多提思路而不是“越俎代庖”,不主张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学生带着项目积极投身到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写下活动感言或日记,并且将好的东西及时运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注重过程训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扩大了视野,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三、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成果及运用
从2008年运行至今,重庆三峡学院“SRTP”项目参与成员达到上千人,共立项建设了200多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产生了一批调查报告、学术论文、DV短片等成果,其中有近200篇在省级刊物上。学生还依托项目成果申报了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小“挑战杯”项目,并获得一批市级、校级奖励。通过项目运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由于部分项目与“挑战杯”“三下乡” 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市情和民情,相信这段经历会对他们一辈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调研中留下了感人的日记,文中摘录几条:“在这里,我得感谢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感谢那些在实践活动期间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团队精神。”“在进行调查期间,每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充满渴望而又略带忧伤的眼神时总是心酸。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不再孤独,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出去实地考察的那段日子。不管之前在网上、在书上查阅了多少资料,也不及我们亲自从古寨走过。只有到了实地,我们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想法;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成果。这个简单朴实的道理,我想是适用一辈子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锻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早已不再只被当作是理论学习的场所了,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壤,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永不衰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 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
[2]余国贞,杜旭莫,王卓明,高文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3]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6).
[4]李林,陆灵云,沈明霞,黄桂林. 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