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以人为本护理念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眼科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结果:两组术中血压、脉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以人为本,手术

人性化护理是伴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综合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新护理模式[1]。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和关怀,包括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提供舒心满意的护理服务。医院的护理人员直接维系患者的生命,必须要从患者利益出发,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及时提供健康方面的指导[3]。要做好护理工作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为眼科患者科学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眼科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患者80例,其中,白内障摘除晶体植入32例,小梁切除49例.玻璃体切除9例,患者年龄31~73岁,平均5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其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以人为本的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也是特殊的感觉器官.手术治疗对眼科患者来说是一件既盼望又害怕的事情。尽管患者在入院前已经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在手术实施之前仍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术前紧张恐惧和担心手术效果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为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压力,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翻阅病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到病房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告知患者不必过分紧张,术中不可咳嗽、憋尿、头部摆动等。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等不同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解释、安慰和鼓励,并告知患者术后的各种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使其以正常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1.2.2术中护理

眼科手术多为局麻手术.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对外部刺激较敏感.而且由于眼睛这一器官的特殊性,更加大了患者对眼科手术的恐惧.手术室的特殊环境又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所以手术室护士应提前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应在22~24℃,相对湿度50%左右,将患者安放于舒适。参加手术人员关掉手机或者调成振动.手术过程中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根据患者的喜好播放轻松音乐,开展“手拉手”亲情护理,时常小声安慰患者,分散注意力,让患者在较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安全度过手术期。

1.2.3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后主动告诉患者手术顺利,请放心。让患者稍作休息。整理完毕后扶离手术床要倍加小心,注意观察面色、表情和呼吸情况,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术后2 d巡回护士到病房随访患者,征求对手术室护士工作意见。了解患者手术过程是否感到舒适,请患者给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提出亲身体验后的感想和希望。

2结果

将术中记录的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与基础值作比较,见表1。观察组术前及术中平均值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及术中值差异明显(P

3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的关心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

“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已经被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人们判断医院的标准也开始与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相结合,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医院护理人员所要深刻思考的难题。医院要紧随时展的步伐,适应医疗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4]。因此,把这一护理模式用于眼科患者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信心倍增,解除心理因素造成的躯体痛苦,感觉舒适和得到亲人般的安慰与鼓励,避免因焦虑、恐惧、紧张引起血压偏高等生理改变.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的不适感,从而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患者感觉良好,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丁炎明.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1)

[2] 黄美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03(19).

[3] 胡丽梅.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9)

[4] 杨华.以人为本的护理干预在儿科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