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我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我的数学课堂活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引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上热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三个方面,谈了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而学生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只有在教学上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多年来我一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我的数学课堂活起来。事实证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确实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引领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上热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首先,做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首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是否预习,是否认真预习,听课的效果截然不同。为了落实好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动脑筋,浏览教材,查阅资料,逐步培养预习能力。每节课前在预习本上记录以下内容:(1)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点;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题型或典型题。(2)解决知识点相应的例题,习题;列举出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3)先小组自检,然后小组间交流评比,在讲授新课之前,再交给老师检查。

其次,课前热身5分钟,选一个代表扮演“小老师”,完成教学的第一环节,让学生模仿老师,完成以下教学环节:(1)提问同学,做好旧知识点的复结工作。(2)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根据分组预习的优秀记录复旧引新,调动全体学生思考、质疑,自主学习。

这样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疑归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积极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求知的潜能。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达到教学目的。中考学生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为将来高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也符合新课改要求把学生的“学”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导课时,由埃及金字塔引入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设计了动手实践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

问题1:小学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折纸)(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折纸过程由学生探究结果。)

问题2:任意画ABC,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测量、计算)。

问题3:利用拼图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再加以验证。(拼图)让学生“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真正感悟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享受了“体验与生成”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迫切需要情况下构建知识。与此同时,把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有效地整合起来,使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不断增强。

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1.合理分组,合作学习

如预习环节一样,根据孩子们的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交往能力、守纪情况、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课上建立了若干个互相合作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组内异质互补,组间同质可比。“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平台,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在合作小组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2.精心设计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在教学细节中点滴渗透这种素质的培养。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精心设计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讨论的问题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在讲解新知识环节,充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内每人都有机会做组长,承担本组内的交流、讨论发言、汇报等。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教师充当咨询人和参与者的角色,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竞争参与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的同时,有意识锻炼学生的竞争参与能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各组每位同学对问题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方法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长足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愿学、会学,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拥有一个温暖的、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点燃学生学习信心之火,以组织活动为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火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遵循这一教育思想,充当教学的组织者,与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充分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下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知识“再创造”,在这一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成功体验的需要。学生能独立解答的问题应交由学生独立解答,不能独立解答的交由学习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去体验,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体验了追求知识的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