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益驱动说与个人潜力挖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西方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文化完善人性的理论,提出赋予行为动机以利益,经过事先、即时、事后构建利益来产生长时程兴奋,辅以预警机制、自律机制、调节机制来维护、保养、再生长时程兴奋,可解决不喜欢学习和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实现“高峰体验”,挖掘身体的最大潜能,享受学习、生活、工作并做出业绩,实现人性的完善。最后,本文经过教学实验,并以马斯洛的科学价值论,对此机制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行为原理;终极体验;利益;利益驱动说;长时程兴奋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71-03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不顺利、效率不高,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没有远大理想;不知道学习的方法;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方法克服困难并进一步喜欢学习,享受学习,学得卓有成效;这又会导致自我管理不善,出现不同程度的怠学、逃学、混学情况;甚至沉溺于游戏、玩乐的情形。可归结为不会在学习之前、学习当时以及学习之后制造生理学实验所说的“长时程兴奋”并维系、强化、再生这种兴奋。为此,我们从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出发,对此展开了研究。
一、“终极体验”的原理
(一) 行为原理
生理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的机理为:根据赫勃(Donald Hebb)法则,通过强烈的刺激,较强的神经细胞突触就会被激活并使运动神经元放电。这种放电又会增强与运动神经元连接的所有突触。这两种刺激配对出现若干回,与运动神经元连接的所有突触被增强若干次后,就会引发超过兴奋阈限(引发动作电位的最低电压水平,又叫阈电位)的电位,强大到可以完成学习。[1]
电刺激海马结构可以导致突触的长时期改变,而这与学习的形成有关。Lomo(1966)发现给予从内嗅皮层到齿状回的轴突以强电流刺激,可以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长时期增强,这就是所谓的长时程增强(LTP)。LTP的出现甚至会改变突触的结构。刺激与这些树突形成突触的轴突,就可达到长时程增强的目的。[1]
可见,行为以及学习的原理在于:大脑描述感官感知到的情景,产生兴奋阈限,甚至长时程兴奋,构建动作姿势及顺序,指挥肢体采取动作,进而完成学习或行为。这是反应式行为产生长时程兴奋并完成行为的原理。由于行为方式中,还有自发式行为和潜意识行为,故需分别予以论述。自发式行为原理:大脑描述出某种情景,从而产生长时程兴奋,进而完成行为。潜意识行为原理:身体因外界刺激或自身需要而促成大脑产生长时程兴奋,进而完成行为。这种长时程兴奋,既可能在感官感知或描述情景时产生,也可能在构建动作姿势和顺序时产生,或因潜意识(身体产生某种需求时或因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产生,还可能在复述这些动作姿势和顺序时产生。因为“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景,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构建。”即不但“社会影响塑造行为”、“遗传”、“人的态度和性格倾向”以及“价值观”都会“塑造行为”。[2]它就是马斯洛所说的“终极体验”。[3]是指人在行为时将所有肢体能力、智慧、感情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付诸行为的一种状态,还应指人在不行为时将所有身体、意识、感情置于最放松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干的时候拼命干,玩的时候尽情玩。所以,实现“终极体验”即是构建并实现大脑的长时程兴奋。对此,东西方文化均有所论证。
(二) 东西方文化对“终极体验”的论证
对“终极体验”原理即个人潜力的最大限度挖掘理论,最具体表性的,是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马斯洛认为,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的差别表明,自我实现本身不是有动机的变化,而是决定因素的反映,除非在全新的意义上理解动机。自我实现,达到充分发展,机体的潜力成为现实的世界。因而主张的嬉戏的欢乐、闲暇和沉思、闲逛和游荡也许是更重要的一半。应该像道家所说的那样,无动机地、健康而自然地自我实现:欣赏,享受,惊异,鉴赏,达到终极体验。以便能适应人的心灵。[3]这与丘成桐“要享受大自然的美”、“不要太功利性,要为发现大自然的真理而兴奋”的观点相吻合。[注:凤凰卫视,2011年2月17-19日丘成桐访谈。]后来,日本学者河合隼雄将其称之为“高峰体验”。[4]
中国文化中,老子也强调生理规律,如“道若玄牡”,但更强调遵循大自然规律“上善若水”。鬼谷子“盛神”篇中的“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即是例证。[5]“道”和鬼谷子的“道”,虽然均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居中国文化主流的,却是孔、孟之“道”。相关的例证有,《大学》里人生八目的“诚意”、“正心”。所谓“诚意”,即不自欺欺人,投入真感情,达到自我满足、自我享受的境界,[6]并以德润身,完善人性。[6]“正心”,指心气平和,[6]安徐正静,[6]无所畏惧,有所为,有所不为,[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孔丘、孟轲等著,四书五经,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第28页。]要养成“浩然之气”。[注:孔丘、孟轲等著,四书五经,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第90页。]二、“终极体验”的动力――利益
行为的原动力有二:一是动机;二是潜意识,即马斯洛所说的决定因素。动机,即在意识的驱动下因某种需要或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动力。这样,将潜意识纳入动机机制,避免潜意识造成的随意性、盲目性,就成了我们的课题。我们认为,解决之道就在赋予行为动机以利益,并将潜意识纳入科学管理机制。
在马斯洛心理学兴起之前,人们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均有一定的动机,动机之源即是利益。比如美国总统本杰明•富兰克林让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即是他的《穷理查智慧书》,在西方,这本书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而这本书通篇谈论的,即是利益。[7]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的行为业已证实的公论,亦是中国古代智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发现的至理。如鬼谷子认为,要想说服人,让他人采取行为(赋予他人行为动机)的大法在于:“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5]其“贵贱”、“轻重”、“利害”、“成败”等,均可谓利益的概括。“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5]其中的“资”即是利益。通常人们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人皆会追名逐利。”等谚语、俗语,以及劝说他人时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等更是道尽了利益的无处不在,无人不是为了利益而活的真谛。
马斯洛需求说也认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自身价值被承认。[3]人的一生,即是自己或由人代为选择实现利益的方向或途径(选择或制定理想),通过接受教育,认识、了解所选择的利益实现途径,确定途径的自身适应性后,经过知识、经验、技能的学习、养成,达到实现利益的条件(掌握知识、养成技能),然后去实现或取得利益的过程(创业、工作)。亦即:利益目标化、利益显性化、利益现实化的过程。所以人生的意义,首先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为活而活,为舒适和快乐等的幸福而活;其次才是实现理想、信念或自我价值,达到人格的升华,为人类的更加幸福而活。
从原理上说,物质、金钱、名声、地位、声誉、荣誉等利益会使人的大脑产生兴奋,产生完成动作所需的电位,去实施行为。因而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应是最大限度地让人们正确地挖掘并保持、再生这种长时程兴奋。
三、利益驱动说
由此可知,要让我们顺利完成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享受行为带来的快乐,实现终极体验或高峰体验,做出巨大业绩,就得让我们在行为之前就产生长时程兴奋,并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制造这种兴奋,行为后通过回忆来修补缺陷,再生或新生兴奋,才能让我们管理好自己,挖掘生理机能的最大潜力,做出业绩。而让我们产生长时程兴奋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使我们行为之前、行为当时及行为之后的全过程中利益无处不在。赋予我们行为之前、当时、之后以利益动机,就能让我们在行为的各个时期产生长时程兴奋,我们称之为利益驱动说。赋予动机以利益的机制,即以利益为动力的机制就是利益驱动下的长时程兴奋构建机制,分为预先构建(学习之前预先拟定动机,制造利益以产生长时程兴奋)、即席构建(面对学习情景,采用各种方法设定并获得各种利益以产生长时程兴奋)、事后构建(克服理想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再生兴奋)以产生长时程兴奋的机制,以及预警机制、自律机制、调节机制来维护、保养长时程兴奋这样一种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长时程兴奋的机制。[8]
四、结束语
利益驱动说下的长时程兴奋理论,也符合马斯洛的科学价值论原理:一是它能满足概念的定义,那就是“生理学实验表明,人完成行为的关键在于产生长时程兴奋,长时程兴奋还可改变我们的细胞结构,完善人性。[3]对于人类来说,产生长时程兴奋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利益,所以我们如果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行为之前、当时、之后制造利益,即采用长时程兴奋构建机制,就可在我们的所有行为过程中产生并保持长时程兴奋,享受高峰体验、做出巨大业绩、完善人性”。二是满足目的指向性或逻辑性,这种指向性或逻辑性是:长时程兴奋、终极体验、追求卓越、完善人性。三是它的形式性很小,有很多变量。其变量有:学习主体、学习情景以及时间、空间等。四是满足精确性和严密性要求。其根据是生理心理学者们对动物及人类行为的大量实验所得出的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且每一个环节均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Neil R.Carlson.生理心理学[M].苏彦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马良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河合隼雄.き盛り心理学[M].东京:新潮社,1995.
[5]周积明,张林川等注释.智谋奇术鬼谷子[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6]陈生玺注,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7]本杰明•富兰克林.穷理查智慧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8]付黎旭.学习机理与长时程兴奋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11,(6).
Benefit-Driven Theory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Individual’s Potentiality
――Motivation to realize “Ultimate Experience”
FU Li-xu1,DONG wei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74,Hubei,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Western social psychology, physiologic psycholog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Chinese cultural theory of perfecting human nature, the article suggests endowing behavior motivation with benefit to maintain and regenerate long-term excitation by way of previous 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fterwards, together with precaution, self-discipline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this way, study-weariness and low efficiency in study can be avoided, ensuring the coming of ‘ultimate experience’ and realization of full potential to attain achievement in study and wok and perfection of human nature. At last, it validates the mechanism with the scientific value theory of Maslow through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 behavior theory; ultimate experience; benefit; benefit-driven theory; long-term excit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