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散文课堂教学中的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散文课堂教学中的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新课标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地实施散文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散文教学的实践谈谈散文教学的赏析。

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优秀的散文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新隽永,恬淡自然;有的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有的粗犷豪放,铿锵有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语言,如《春》写万物苏醒时:“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教学中就应反复启发学生去认识正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灵性和情感,让文章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快乐和灵动的氛围。又如《海滨仲夏夜》中写霞光:“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我明确告诉学生运用比喻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感受到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对于文中的优美的语言,除了引导学生去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外,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品评文中一些用得精当的字词。

如《巴东三峡》中写道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得慢慢地从门中转折过去。其中“横”“转折”对于表现形势险峻有什么作用?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写湖中鱼多“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飞快地涌来”的“涌”字,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涌”字可否换为“游”,为什么?

再如《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吃力的“攀”“缩”“微倾”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品读,培养语感。

我对同学们品味散文的语言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要品出细腻、品出深刻、品出美来。

1.品出细腻。就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散文中的美点段落进行多角度品读。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对以下段落进行了多角度品读: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而白,一道而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花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也可以对这段文字多角度品味:

为了让行文优美,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哪些动词用得好?

文中的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请从段中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反复诵读。

这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品味,然后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爱的情感。

2.品出深刻。如《海燕》中的两段话: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对这段话的品析要让学生知道海燕动作迅疾,文中两个“一会儿”写出了海燕飞翔的雄姿,写出了海燕的英雄气概。

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文中多次写“叫喊”、“叫喊着”,表现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箭一般”、“勇敢”、“愤怒”、“热情”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了海燕搏击风雨无所畏惧的性格。

总之,学生对这两段文字的品读,要感受到海燕的迅疾与高昂,要感受到作者对其进行的歌颂和赞美。

3.品出奇美。不少优秀的散文包括一些政论性的散文本身就是一个“聚宝盆”,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开掘,从而发现美的宝藏。例如《马说》这篇议论散文其美随处可见:

美在以喻为论,言此而意彼;

美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综合运用;

美在11个“不”字表达出的不同语气;

美在5个“也”字的不同的意义;

美在句式的不同运用;

美在各段最后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美在全文七次点及千里马。

这三个层次的品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文学语言的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散文创作中,常常撷取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就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因此,散文中常常含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深刻的主题。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如《小巷深处》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去品味。

1.现在母亲给你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2.先前的母亲又是什么样子?

3.是什么让母亲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4.面对现在的母亲“我”有着怎样的情感?

在同学们自主思考品评后,让学生明白此处通过对母亲巷老无助形象的细致刻画,和前文母亲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我”的疏远对母亲的打击和伤害,进而表现出作者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就描写母亲形象的两部分进行对比朗读,感受前文作者的骄傲自豪之情,体会后文作者的感动之情和深深的自责悔恨。

这样,这篇散文中母亲的高大形象就自然地突在了同学们的眼前,高尚无私的母爱这一主题也就在同学们脑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总之,品读,尤其是对细节的品读,可以实现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声情并茂的品读,更易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既是一个体会情感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品读中实现心扉的开启,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抒情散文,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的具体形象中,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人在诗情画意中受到陶冶。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通过对物的刻画描写来创造意境,如《白杨礼赞》作者就是通过对白杨的外形描写来赞扬北方农民力争上游的精神,文章是这样写的:“那是力争上游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树。它所有的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去真正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画面法。这种方法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展现画面。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就着力引导学生概括出描绘春景的画面,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其次赏析画面。即师生在教学中通过品读分析重点语句来欣赏画面。如通过赏析“花下成千成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就能引导学生欣赏到春花繁多热闹的景象。最后是再现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散文内容和情感后,在自我品读或听读中再现画面,重现情境从而理解文中蕴藏的意境。

二是以情析境。即准确地分析作品中因鲜明的主体意识所形成的感情基调及所附托的客观物象,并由此而生发出的艺术境界。如《办绿记》表面上看,文章是记述了俐者因赏绿、爱绿而囚绿、放绿的过程,更记述了作者囚绿之后的细腻的情感变化。但从深层次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正是借肋对绿的咏叹,抒发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绿”的情感,从而理解作者借“绿”的追求来表现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向往。

四川省简阳市城北九义校(6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