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日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日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日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制成品产业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提高。笔者通过查找中日2007年有关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数据,计算相应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分析了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同时提出改善中日贸易结构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制成品技术密集型

一、中日贸易模式

中日贸易从刚开始的“垂直互补型”逐渐转为“水平竞争型”。一直以来,中日贸易都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以两国自然禀赋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为根据的。即日本对我国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本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都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模式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结构中,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所以,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中日贸易模式逐渐向“水平竞争型”转化,中日贸易的产业内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二、商品分类标准

本文数据均为货物贸易额,对商品的分类均采用“联合国国际货物标准分类”(SITC)的方法,将商品分为10大类。笔者通过计算2007年5类~8类产品,即工业制成品的一些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来分析中日贸易的产业内发展现状。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格鲁贝尔和劳埃斯于1975年提出计算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用Xi和Mi分别表示一国产品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计算公式为GLi=1-Xi-Mi/(Xi+Mi)。GLi越接近0,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GLi越接近1,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笔者通过查找联合国网站上2007年中日进出口数据,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得出,第5类产品,即化学品的GL指标是0.345。虽然整个第5类产品的GL指数很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不高,但是个别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0.8以上,这些个别的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很高。如SITC515,高达0.8694,有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比如SITC579,才0.0032。第6类产业的GL指标是0.352,这类产品是按原料区分的制成品。这类产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个别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当高,如687,高达0.99578;625,高达0.9356几乎达到了完全的产业内贸易。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GL指标是0.451,我国和日本在这种产业的贸易中互补性程度很高。很多产品的GL指标值都在0.8以上。第8类产业的GL 指标值是0.240,该产业代表的是杂项制造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最低。

四、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看,产业内贸易又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Greenaway等人提出了区分两者的方法,即:当1-α≤UVx/UVm≤1+α时,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当UVx/UVm1+α时,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UVx、UVm分别表示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α为离散因子,本文根据Greenaway的度量标准,取0.25来考察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征。即,当0.75≤Px/Pm≤1.25时,将其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当0

SITC5中,除SITC541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以外,其余全都是垂直产业内贸易。我国与日本在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的贸易几乎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SITC6大多都是垂直产业内贸易。其中,有6类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11类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占这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30%左右,表明中国的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与日本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SITC7只有SITC716和SITC743及SITC77是水平产业内贸易,其余的都是垂直产业内贸易。虽然我国与日本的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但还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8中,SITC873和SITC884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其余的都是垂直产业内贸易。我国的杂项制品(SITC8) 与日本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为主,仅有的几项产业内贸易产品还是以垂直型分工为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日两国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但主要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在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提高,但竞争优势不明显,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优势仍然集中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从内部结构上来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总体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因此,中国要改善同日本的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在对日贸易中的地位,必须鼓励本国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使我国同日本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逐渐向水平产业内贸易过渡。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周立人: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8,(1):56.

[3]范爱华林琳: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5):36

[4]陈强:中日贸易结构分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