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趋势,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是课改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把信息技术融入心理教育过程,以使各教育环节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师生信息素质共同提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有效性和完善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以下简称《基础纲要(2001)》)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实现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理想模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纲要(2001)》)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能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

首先,激发学习动机。多媒体技术将心理学本上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信息技术将心理教育的难点形象直观化,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动画,能轻而易举突破重难点,有利于信息的理解、接受、记忆和保持;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的视听冲击使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信息量最大化,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的网络心理视频和相关电视栏目,如“心理访谈”等各种视频材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信息技术,从中截取需要的部分,运用计算机的编辑功能对其进行取舍,将视频穿插于课堂教学,借助信息环境模拟出真实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学校心理咨询学生的个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转化成Flas,既遵循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又起到与传统讲述所不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整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的。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实现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和促进认知的工具,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心理课教学设计中,就某心理主题预设学案,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尽可能多地收集与主题相联系的内容,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素材,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能帮助学生找到学本上没有的大量关于主题的背景资料,充分准备前提下获得的学习成功,带给学生的是自我效能感,探究意识内化而成自觉是信息自信强化下的必然归宿。

再次,借助于网络发挥协作式学习的最优功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中长期纲要》)心理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综合基础上作出评价、取舍时,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协作式学习是促进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综合处理信息―选择最优方案”发展高级认知能力的理想教学策略。利用校园网开展同班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开放、安全感、互助的网络情境里发表己见、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交流、分析、综合基础上,产生最佳方案;一些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等,利用校园网将这种协作式学习扩展到年级、校际;校际网络联合,将协作式学习推广至区域间;互联网能最大限度拓展学生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寻求异同。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协作学习过程隐含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良好人际关系等心理教育的目标。

最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科整合素养。“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中长期纲要》)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应用到心理教育过程中,使各教学环节在技术和内容融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信息素质共同提高之目标。该目标要求一线心理教师充分理解整合内涵,将信息技术渗透入心理课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反馈等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技术形式与教育内容的最佳组合;通过实践、反馈、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架驭信息技术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沟通功能

信息技术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中具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具有突破时空局限、及时性等传统方法无与伦比的优势:网上QQ、心理聊天室能消除腼腆性格学生直面心理老师时的害怕心理,让学生通过网络畅所欲言;网络心理论坛能集思广益;心理博客在记录心理成长历程中,同样也有心理治疗的作用;电子邮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心理老师的指导;网络的匿名性能充分实现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学生能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向老师求助。信息技术在矫治网络使用不当造成的网络游戏成瘾等心理困惑中具有独特功能,如带学生实地参观网络学院,与游戏软件制作专业工程师交流,通过亲手制作网络游戏,明白其真实情况,消除神秘心理,对学生摆脱网络游戏成瘾有明显的效果。青春期性心理涉及学生性发育过程中的疑惑,信息技术的隐蔽性特点有利于师生间就男女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平等交流。

信息技术紧密家校联系。通过家校平台、网络手机等工具,老师和家长能及时取得联系,跟踪学生的心理轨迹,特别是在危机干预和需要特殊关心的学生中,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完善

(一)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化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要避免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的“做秀”现象,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和时间编制多媒体软件,因此,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心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找准二者的“整合点”,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二)整合中信息技术准确定位

理顺心理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和技术手段的关系,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师和课堂教学,在整合中要克服单纯的“技术决定论”,避免为了突出信息技术而忽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表情、语气、手势和眼神等灵性的人的因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是任何信息技术都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在需要心理老师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信息技术更不能替代对真实生命的同感、理解和支持。

(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的完善

相比语、数、英等主课,心理教育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制约了整合的效应。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繁重教学任务负担下的一线心理教师如果单独承担此重任,既勉为其难,又缺乏专业性,这需要有关部门合理配置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科人力资源,共同开发出符合课程标准的科学、实用的优秀课件资源。

参考文献:

[1]魏宁.“学媒关系之争”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启示.信息技术教育,2008,(02):5-7.

[2]昝得荣.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之管见.青海教育,2008,(03):14-15.

[3]郭利文.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实效的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1):41-57.

[4]孙积宏.我的人际交往不满意,怎么办?――一位心理教师给心理咨询学生的复信.读与写,2010,7,(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