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吃透一本 触类旁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吃透一本 触类旁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是去年的高中毕业生,没有考上大学,现在正在家复习,想系统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准备今年再考。一年来,我买了很多复习资料,有北京的、上海的、福建的。最近,不知妈妈又从哪儿弄来一些国外编写的课本和考题。望着这么多的材料,我真有点发愁。看着这本,惦着那本。东翻翻、西翻翻,哪本都觉得好,但是太多了,怎么看得过来?编辑同志,请你们介绍点方法,到底怎样使用这些复习资料?

天津读者 苏平

苏平同学:

你来信提的问题,在许多准备高考的同学和在职青年中也存在着。他们手头的复习资料也是一摞一摞的,有的同学已经抱着这些资料开始了“题海战术”,以至把课本都扔到一边了。多看些复习资料,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同一类的资料到底怎样使用?

我想起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工作者,他曾专门谈过这类问题。他讲,自己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曾同时找来好几本书。先看一本,遇到困难,又换一本,结果没有一本读完,弄得一知半解,残缺不全。后来,他总结了经验,在学习一门新知识的时候,先请有经验的长辈介绍有关书籍的情况,推荐一本较好的书,随后他把这本书看懂吃透,对其他资料中有特色的章节,选出来看看就行了。这就叫:吃透一本触类旁通。其效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所谓“吃透一本”,就是通过精读一本,抓住有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同一学科的几本书也好,复习资料也好,基本内容差不到哪去,无非是那么几个公式,几个定理,几条原则,几种方法,重要的是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但是,每本书的作者,每本资料的编者,他们在编写时,都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为此,就要找准一本,逐章、逐节、逐句地抠懂,不仅要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要点都找到,而且还要掌握住作者和编者的正确的思路和叙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这样就接近“吃透”了,亦就是书中的知识体系基本上被你掌握住了。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这套本领。厚厚的一本物理书,他们能在一张不大的纸上用几种表格,几组公式就把全部内容概括出来了,遇到问题时,运用就比较自如。宋朝有名的学者朱熹把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一旦抓住精髓,知识还会跑吗?相反,如果东看一本,西看一本,势必难以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甚至弄得支离破碎丢三拉四。看上去这是个方法问题,实际上是个进行自学的基本能力问题。在学习中,学会理解、综合、分析的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于你们已经毕业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升入高等学校,还是参加工作,这都是起码的基本功啊!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用对一本书中“吃透”的基本概念,和同类的资料相对照,能很快得到印证、补充、修改或充实。公式、定理、法则、原理,只能是那么几个,多看几本资料,为的是把带有特色的一些提法、解法、事例、试题选出来,用以丰富和充实已经“吃透”的东西,这样就可以灵活运用了。至于各种资料中大同小异,甚至完全雷同的东西,扫一眼就可以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强调过这种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苏平同学,上面介绍的方法,你可以试试看。时间对你是宝贵的,关键是要花在有效劳动上。应该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多从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上着眼,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你应该把这次系统的复习,作为自己整个知识结构中坚实的奠基石。大学考取了固然很好,考不取也不要紧,应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果我们听课、复习,只是为了考试,拼命猜题押题,囫囵吞枣,这样,即使考上大学,因基础没打好,继续学习也会感到非常吃力。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着眼于为祖国的四化事业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才是时代对我们青年的要求。

祝你成功

王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