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研发投入与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研发投入与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快速增长了20多年,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却在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后两者则取决于R&D投入。在我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导致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人均R&D经费投入的不同,而与R&D经费投入的强度则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相对于R&D经费投入强度,我们更应该关注每名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费量的增长。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而二者的速度则取决于在研发(R&D)方面的投入。在现实当中,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带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并使得知识积累取代了资本积累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顺应时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央又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口号。稍后,国务院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经过15年的努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纲要指出,要逐年提高我国全社会R&D投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将其从2005年的1.29%,提高到2010年的2%和2020年2.5%以上。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快速增长了20多年。在此期间,虽然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一趋势,通常认为是“政策倾斜”“区位优势”和“观念差异”等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固然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获得了同样政策、处于同一地区、思想观念相差无几的不同地市之间的经济增长情况往往也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因此上述原因并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根源。基于上述背景和原因,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公布的数据,从R&D经费投入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我国地区间工业和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李纪建(2001)用知识发展能力指数作为代表创新能力的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创新能力和市场化因素的推动”这一结论。徐竹青(2004)首先检验了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占GNP的比重与人均GNP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6,该比重小于1%的国家,多是中低收入的国家,而高收入国家则大多超过了2%,有些国家甚至在3%以上。在此基础上,徐竹青又检验了我国31个省市2000年的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量及GDP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测算结果是三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584和0.862。朱勇等(2005)将我国各省(区、市)分为区域,使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纵列数据研究方法,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由于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低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二者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虽然很多文献都对技术创新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对于工业方面的类似分析却很少见到。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却是最需要创新、也是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产业。因此,本文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我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分析地区间工业发展的差距来间接说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

三、模型与估计

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而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则主要取决于在R&D方面的投入(劳动、资本等要素)。由于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R&D经费投入强度和人均R&D经费投入对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在产出(Y)和R&D经费投入(I)之间建立如下函数关系:

Y=α+βI+u, β>0分别用不同的数据对(1)式进行参数估计,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将这些结果进行对比,能够从中看出R&D经费投入和我国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主营业务收入与K&D经费总量

首先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主营业务收入(Y)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总量(IR)的数据,对(1)式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为:

Y=636.76+180.5IR

(1.268)(20.515)

R2=0.9376

这一结果(括号中数字为值,下同)表明,我国各省(区、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R&D经费投入总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D经费投入总量每增加]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将增加180.5亿元。而且估计方程对实际数据拟合的很好,在各省(区、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中,近94%可以由该模型来解释。但是总的主营业务收入并不能反映各省(区、市)的工业发展差距,要想找到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必须考察人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与R&D经费投入强度

利用我国各省(区、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人均主营业务收入(Y)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ir)R的数据,对(1)式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为:

y=3.72+6.82irR

(4.997)(0.972)

R2=0.0338

(三)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与人均R&D经费投入

利用我国各省(区、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人均主营业务收入(Y)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iR)的数据,对(1)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为:

y:10.56+2.18iR

(5.194)(6.245)

R2=0.5909

对比利用后两组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各省(区、市)人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而且该模型可以解释近600%的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差距。

因此,不同于R&D经费占GDP的比例同各国人均GDP之间所存在的显著正相关关系,R&D经费投入强度并不能解释我国各省(区、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是由于人均R&D经费投入的不同而产生的。这一现象是容易解释的。因为研发活动有一定的“进入门槛”,没有基本数量的经费保证,研发活动就无从谈起。对于一些R&D经费投入强度较高的省(区、市)来说,如四川、江西等,由于其R&D经费投入总量较少,人均的R&D经费投入水平也较低。基本经费的缺乏导致这些省份的研发水平或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因此虽然有较高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但是并没有带来高水平的工业发展。而对于一些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的省(区、市)来说,如天津、浙江等,由于其R&D经费投入总量较多,从而人均的R&D经费投入水平也较高。有了基本的经费保证,所以这些省份的研发水平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因此虽然R&D经费投入强度并不高,但是仍然为其带来了较高水平的工业发展.

四、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

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人均R&D经费投入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将我国各省(区、市)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计算三个地区的人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和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专利申请量,结果见下表。

说明:*由于缺乏数据,该项数字的计算中不包括辽宁省。

通过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在工业发展水平、R&D经费投入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的差距。首先,从人均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的工业发展水平则比较接近,但西部人均收入要高于中部0.66万元。其次,从人均R&D经费投入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该项指标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两倍以上,而中部和西部比较接近,但是西部高于中部,其人均R&D经费投入比中部多了近0.1万元。最后,从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申请的专利数量方面来看――这一指标大致体现了各地区的工业创新能力,同样是东部地区在该项指标上遥遥领先,而西部地区的这一指标则高于中部。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东、西、中三个地区在工业方面依次递减的人均R&D经费投入绝对量,导致了三者由强到弱的工业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导致了三个地区由高到低的工业发展水平。

五、政策建议

本文检验了R&D经费投入与我国各省(区、市)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证明了东、中、西三地区在人均R&D经费投入绝对量方面的差距是导致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虽然人均R&D经费投入的增加最终要依赖R&13经费投入强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即使R&D经费投入强度在提高,但如果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增长得更快的话,那么人均R&D经费投入将不升反降。这将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难以达到通过创新带动工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

因此,中西部地区要想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差距,就必须努力为每名科技活动人员提供更多的R&D经费。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中央精神,努力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本地科技活动人员人均获得的R&D经费绝对量,只有在科技活动人员得到基本的R&D经费保证的前提下,较高的R&D经费投入强度才会带来高水平的经济发展。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了较高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但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必须将本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提到更高的水平,为每名科技活动人员提供更多R&D经费,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