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与教的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与教的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受与认识

读小学时,碰到许多量词,不好懂,便请教父亲。父亲指着迎面而来的牛群说:“数数是多少?”我数了一下:“十五个。”“你数的是牛哪个部位?”“牛头。”啊,我明白了。可是,也可以数其他地方呀?父亲说,“你数数牛尾、牛腰,看看好数吗?”的确不好数,动来动去,牛尾低,牛腰相互遮挡,还是数牛头容易些。

还有一次拖柴下山,天很晚了,低头用力,无意间看到皎洁的月光洒得遍地。停下观察,浩月当空朗照,松树错落有致,月光穿过树叶,透过枝条,松林间尽是斑斑驳驳的月光。此时自然想起“明月松问照”的诗句来,觉得太准确了,太美了。遥听泉水叮咚,默想“清泉石上流”,感受颇深,似有顿悟之感,这是在教室里反复琢磨、咬文嚼字都不能得到的。

学习诗词歌赋也罢,学习技术技能也好,感受都是很重要的。感受是外境与内心的碰撞,伴随着主体的情绪和情感。把它迁移到教学上来,就是“大感受,小认识”。

前几天,去澳门听了一节数学课,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没有讲解方程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找等量关系,探求解法。学生非常活跃,找到了许多诸如商品降价、药液配置等问题。例子很多,人人都有,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些例子,感受很深,方程的知识呼之欲出,的确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注重感受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突出感受,语文教学要强调大阅读,英语教学要突出活动,专业课要关注工作过程。传统教育拘泥于线性思维,过分强调逻辑性、系统性,忽视了客观事物的丰富性、多样性。而事实上,关注主体的感受和体验才是抓住了根本。让学生在“大感受”中形成感悟、生成思想,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少与学多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怎样的“少”才能学多,一个是怎样教才能学多。

有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自己父亲的背影。很多同学都说平时没有注意,她就让学生回去观察了再谈。果然学生话多了,感情也来了,有的泪流满面。有的同学谈到了的《母亲》,有的涉及到其他人的作品。老师见学生如此激动、表达如此流畅,见地如此深刻,不忍停下来,让学生付诸文字,有学生的文章竟然登上了市报。这是不是教少学多呢?

变少为多,少应该是有生命的。有生命才能发展,否则只是教一学一。我们应该注意到,知识和学生都是生命体,这两个生命体相互碰撞自然会教少学多。问题在于教师要拿捏得准才好。对于知识,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根往往是最简单的,抓住了根,自然会长出干,生出叶,然后是根深叶茂。对于学生,一定要把要他学的知识,变成他自己的需要。那么,他投入的就不只是努力,还有情感,以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直接影响到他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个时候,你的课堂将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离夸美纽斯的理想已经不远了。

整合与生成

小时候,曾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记得。每个盲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都得到错误的结论。如果想得到正确结论,得摸遍全身,可见“摸”的效率是很低的,需要整合。在教学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做了盲人呢?把知识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挤给学生,学生今天见一个腿,明天见一只眼,类似盲人摸象,难见象之全貌。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整体感受是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比如说讲解方程组,如果你先讲代入法,再讲加减法,后讲行列式法,一一道来,三节课也不够,但如果你只讲“消元”,两节课也绰绰有余。

再比如学汉字,机械记忆是痛苦不堪的。要整体感受、认识,则不然了。比如,学习“木”,我们知道它是象形字,上面是树头,中间是树干,那么自然有了“本”、“末”,进一步思考,两个“木”为林,三个“木”是森,再拓展,大批的形声字如“杨”、“柳”接踵而至。瞬间几十个字,音、形、义全部解决,记忆颇深。

之所以说课程整合要整体感受,是因为只有整体才具有生命力,才可以生成。课程整合是为了学生好学、学好而对教材进行的改造。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