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读”的本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读”的本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书的本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地与文本、作者、编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自主,自由、自觉地发展,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要想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多角度地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的建构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

1.找“出彩点”——以品促读。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描写最精彩的地方,这些“出彩点”是语言中的精品,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所在。抓住这些精彩语言,反复诵读、玩味,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无疑是一条捷径。如《水》一文中,写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四兄弟洗澡的内容就十分精彩。我抓住这段内容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一勺水尽管是缓缓倾注而下,但其过程也是很快的,为什么连用三个“滑过了”来描写,而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胸、背、大腿和膝盖”?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有的说:“因为太缺水了,他们旱得太厉害了,每一滴水滑过肌肤都是那么令人兴奋。”有的说:“连用三个‘滑过了’,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水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幸福。”有的说:“这种慢镜头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画面,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作者明明听不到毛孔的吸吮声,为什么非要说“听得到”?这样描写又妙在何处?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继续品读,逐渐体会到课文打通各种感官来描写的方法更具表现力。

2.找“动情点”——以诵促读。文章的“动情点”是文本主题升华之处,在这些文字中弥散着、生长着、流淌着作者内心深处喷发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这里,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都要仔细体会,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情感力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智”和“情智”参与阅读,把心放到课文中去,用心倾听文本的声音。通过反复诵读,对学生的言语生命给予有效滋养。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第3自然段是文本的“动情点”,特别是司马迁想的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简短的几句话,充分表达了司马迁誓死也要写完史书的决心,字字句句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引导学生抓住感叹号及两个“一定要”反复诵读,沉入文本细心体会,司马迁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活下去?在怎样的生活中要写完这部史书?引导学生联系前文阅读,把“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和“一定要”进行对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遍遍的感情诵读中,一个更丰满、更真实的人物屹立在学生的面前,他们读懂了什么是“重于泰山”,也读懂了《史记》的分量,敬佩、感动、震撼从心底流淌而出。

3.找“空白点”——以想促读。仔细阅读文本会发现,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会有意留下“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填补留白中,还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帮助学生对关键的词句产生真切的体会,获得真实场景的体验,获得“同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在细致地刻画黄晓文形象之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作者有意的留白,这个留白里有太多的内容,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黄晓文的脚底钻心地疼,鲜血染红了布条,他是怎样做、怎样想的?麻包压在身上,黄晓文一个踉跄,摔倒在稀泥中,他又是怎样做的?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他还遇到怎样的困难,又是怎样体现自己铮铮铁汉本色的?一次次的想象、再现,人物在学生的心中愈加真实、高大起来。接着,我又进一步追问: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请联系课文插图和自己了解的新闻报道,再选一个人物说一说。如此“补白”就使阅读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学生与文本融为了一体。

4.找“矛盾点”——以辩促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恰恰体现文本深层的和谐,它是打开言语秘密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矛盾点”,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参悟”,在有意义的追问中获得心灵的启示。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老人的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然后,联系全文思考:老人的工作“累”还是“不累”?有的学生说:老人的工作是劳累的,天游峰如此险峻,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游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对于70岁的老人来说怎能不累?而有的学生认为:老人不累,你看他自在悠闲,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心情多么愉悦,又怎么会累呢?再深入地阅读文本,让学生展开讨论,大家愈发明白:老人的工作是异常劳累的,但他能够把“累”丢在一边,看到“累”以外的美,感受诗意的生活,这就是老人的“豁达开朗”啊。

5.找“结合点”——以写促读。课文就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对话描写,体会、总结写对话的基本方法,并展开想象: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们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因为有了课范例,学生大多能比较规范地写对话,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利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