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市购物有“雷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市购物有“雷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大小超市遍布都市乡村。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在超市繁荣的背后,诸多隐患也逐渐显现。

标签捉“迷藏”

王大妈在某超市购物后,发现标签标价和购物小票上的金额不同。经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货架上的价签是以前促销时贴的,现在价钱已恢复了,还没来得及换。

经常逛超市的人大概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明明价签上是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最终交费时却变得很贵。为什么总是电脑对,标签锚?消费者不免惊呼:超市设陷阱,竟以低廉的标签引诱消费者购物。

此类标价“迷藏”还有不少。如消费者常常抱怨的“四舍五入”就是一例。现在有的商家给商品定价时。为了不找零故意将“分”位上的数标为7、8、9等,这样当结账时,本该找顾客的1分、2分零钱,也就自然“五入”,毫不客气地被超市“吃”了进去。几分钱虽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超市用这个办法每月能赚来好几个人的工资呢!

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分币四舍可以,五入违法。这时商家又会直接把商品尾价入到“角”。这样既可避嫌,又增加了收益,何乐而不为?总之,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巧买不如拙卖。

包装玩“猫腻”

赵小姐在一家大型超市买了一袋黑木耳,包装上有保质期,却怎么也找不到生产日期。赵小姐说,她碰上这种事情已经不止一次了。 在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上打马虎眼又是一些商家的惯用手法。超市销售食品以新鲜、即时为特色,因此,一些厂家或商家利用包装打起了歪主意。他们在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或模糊不清,或干脆向后推延,以至人们在超市购物时经常发现,一些商品的包装袋上明明写着“生产日期见××”的字样,可是在指示的地方却怎么也找不到,包装上压根就没标注生产日期。更有甚者,今天货架上摆的商品,标注的生产日期却是明天或后天的。

如今,各种商品的包装越来越华丽、尊贵了。诚然,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出于产品保质的需要,要求包装精美些讲究点也是理所当然的,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些商家却借机在商品包装上玩“猫腻”,不仅过度包装问题严重存在,而且在商品的内在数量和质量上多有欺诈之嫌。

比如到医院看病人买的果篮。表面的水果又红又大,打开之后,红的大的背面是烂眼,底下就更不用说,全是小不点的水果垫底。类似的包装在商家的货架上屡见不鲜。

有些商家还把本已列入商品成本的包装,又算到了净重内,收起了双重费用。

有的超市里的盒装肉类食品,标签上标明的净重算上包装盒的重量才勉强够数。还有些包装盒的重量足有几十克,占到了商品的百分之几到十几。当购买时,消费者却要为这盒食品的“外衣”而付食品的价。

再如,一箱毛重5千克的柑橘,箱子就有500克重,在结账时,通常箱子也随柑橘一起卖了好价钱。难怪,如今上超市买整箱水果的人越来越少了。

据调查,一些超市包装商品短斤缺两的现象很常见,而这些商品大多系超市自行包装的。标识上所谓的净重,其实是商品加上包装的重量。这类商品尤以人们生鲜果蔬及小食品居多。

卫生有“死角”

超市商品开架摆放,购物方式直观方便,营业时间又相对延长,闲来无事时逛逛超市顺便购点日用物品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新选择。正因为超市的客流量大,人多手杂,所以自然也就成了污染大户。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超市潜在的诸多卫生“死角”。

购物篮、购物车脏污不堪,成了潜在的公共污染源。在一家超市,笔者看到一位女士在购物篮前犹豫再三,终于选定了一个购物篮,刚要去购物又把购物篮放了回去。

笔者上前询问缘故,这位女士无奈地说:“太脏了,你看,这油垢都这么厚了!这篮子原来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看出来吗?简直没法用l”

对此,卫生防疫有关人员说,超市里面的购物篮、购物车如果不经常消毒,很容易造成肠道细菌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在病菌活跃期或疾病流行季节,某些疾病的感染发生几率会大大增高。

如今,超市里各色各样的散装糕点、饼干、面包、水果应有尽有。不少超市还售散装精米细面、野味山果等食品。但这些商品多是敞开销售,你摸他抓。任由人们“摆布”,难说不被污染。另外,不少超市还推出了现做现卖的透明销售方式,现做的食品通常放置在托盘里供顾客自选,但没有任何防尘防蝇措施。一些超市中的自选凉拌菜多裸装,有的顾客用完了夹子就顺手扔在了拌菜上,另一位顾客拿起来再用,不知不觉中菜便受到了污染……

对于超市存在的诸多卫生问题,超市首先要提高卫生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各种卫生管理制度,经常对易污染物品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要加强对散装、食品的管护,尽可能消除卫生“死角”。作为消费者,更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鄙弃一切不良习惯,做到文明购物,科学消费。

另外,针对一些超市虚假打折、利用标价和包装误导消费者,违背公平交易、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欺诈的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向消协和工商、技监等部门进行投诉,甚至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