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有目的的R&D投入。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的r&d投入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区域R&D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给出解释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R&D;经济增长;区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102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有目的的R&D(即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会产生技术的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政府可以通过诸如支持教育、刺激资本积累、主动的R&D投资等手段来推动要素收益递增,最终使得经济能够长期的实现增长。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推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一个人均资源缺乏的大国来说,这种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我国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层次也各不相同,本文将对东、中、西三个区域的R&D投入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这三个区域层次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定量地分析R&D投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具体作用,从而能够为缩小区域差异、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制定的R&D投入政策提供实证的依据。

1 我国R&D投入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总体上对R&D的投入不仅在数量上大幅的提升,而且R&D占GDP的比重(即R&D强度)也越来越高。从2000年896亿人民币投入到2011年已然提升到了8687亿人民币,整整提高了9.7倍。同时R&D强度也从2006年到2011年短短的六年间从1.39%上升到了1.84%。但是对于不同的省份,R&D投入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东部发达地区R&D投入较高,2012年东部省份R&D强度的平均值为2.35,而中西部则明显较少,其R&D投入的强度平均值分别只有1.26和0.98,整体呈现出了由东向西递减的状况。

2 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设定

2.1 模型的设定

经济学中表示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关系的经典函数形式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Y=AKαLβ(A代表科技进步,K代表资本要素的投入,L表示劳动要素的投入,α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β代表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Paul Romer 在其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中将R&D投入作为一个新的投入要素引入,从而形成新的改进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新形式为:Y=AKα LβRγ(其中R代表R&D投入,γ表示R&D投入的产出弹性)。

本文采用的就是这种改进后的C-D模型,具体表示为:

(1)

上式中,i代表的是地区,t代表的是时间,Yit代表第t年i省的经济产出,Kit、Lit以及Rit则分别代表第t年i省的资本、劳动以及R&D三种要素的投入,A代表的是除了K、L和R&D三项投入要素之外的所有影响经济产出的因素。

大量的实证研究都已经表明,R&D投入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明显的滞后效应。所以在模型中,本文将滞后一期的R&D投入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同时对(1)式中的模型做出如下的修正:

(2)

其中μit是随机误差项。

2.2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从2004年至2010年的样本数据,其中总产出是用各地的生产总值来表示,资本要素的投入是用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劳动要素则是用各地区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代表,R&D投入则就是按各地区每年的投入核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同时为了消除价格波动引起的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了价格平减处理。

2.3 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必须要对面板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在此进行面板数据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选择了Panel Data单位根Fisher-ADF检验方法对模型中的序列以及差分序列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各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 区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估计结果

利用Eviews6软件分别对三大区域的样本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本文采用cross-section weight加权方式,对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最终得到表1的回归结果:

3.2 模型结果的解释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除了中、西部的β3值不显著之外,其他变量的系数都非常显著,模型估计良好。

(1)从整体来看,三个区域中资本要素的弹性都比较高,分别达到0.79、0.71以及0.82;劳动要素的弹性次之,分别为0.26、0.40以及0.28;而在R&D投入弹性上,无论是否显著,其值都非常的低,甚至为负值。所以综合来看在这最近的7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是资本的投入,属于资本推动型经济。同时这也说明,无论是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还是经济发展较差的中西部,资本都是稀缺资源,对生产的边际贡献较大。而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劳动力已经不是简单的初级劳动力,而是经过培训和教育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度都远高于初级劳动。同时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达,劳动力更多从事的是复杂而高级的劳动,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而与之相比,我国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2)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最高的东部,劳动要素的弹性仅为0.26,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经济增长差于其的中部相比(中部省份的劳动要素弹性为0.4059)也不如。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东部有大量的劳动力密集企业,每年中西部都会有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到东部,根据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的原理,东部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必然会导致其边际产出减少,其劳动要素弹性也自然下降。而与此对应的是中部省份由于实际劳动人口的减少,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其劳动要素的弹性自然变得相对较高。

(3)东部的R&D投入弹性为0.139,即每增加1%的R&D投入带来0.139%的GDP增加;对于中部,R&D的投入弹性为0.04,但是却并不显著;而对于西部,R&D的投入弹性为-0.048,同样不显著。东部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R&D投入的水平最高,其R&D投入弹性也最高,这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对于中西部,R&D投入水平较低,同时R&D投入也几乎对整个经济产出没有什么影响,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产主要以农牧业为主,而R&D投入主要在第二、三产业才会有显著效果,所以R&D投入对中西部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是可以理解的。

(4)虽然东部R&D投入弹性显著,但是弹性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较小,这说明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强,即使是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技术很多也是来自于国外的技术溢出。

4 政策建议

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关于R&D投入的如下政策建议:

(1)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R&D投入较低,因此必须加大R&D的投入力度,同时政府还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兼顾大型国企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能一味地偏向于对大型企业的投入研发。

(2)对于东部地区,虽然其R&D投入较高,但是其R&D投入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而政府的R&D投入在产出效率以及转化效率上都比较低。根据世界上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R&D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这也是东部省份虽然R&D投入对经济产出效果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R&D投入弹性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东部地区当务之急应该是转变R&D投入的主体,将政府的主导投入地位转移到以企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要加速国有科研机构的转型,加强这些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结合,同时优化R&D科技资源的配置,最终提高R&D投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从而根本上解决东部R&D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问题。

(3)对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关的经济基础、配套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等与东部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这些区域内的省份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逐步加大R&D投入强度。同时要加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除了宣传引导之外,应该更多地从政策上对那些创新性企业进行支持,对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技术领域重点扶持,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机遇,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逐步地累积创造R&D活动的基础条件,寻求突破,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1998.

[2]赵海娟.R&D活动在东、中、西部的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

[3]赵喜仓.我国R&D状况的区域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3.

[4]江静.中国省际R&D强度差异的决定与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