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掘“银发人群”的“金色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掘“银发人群”的“金色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

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受益于“人口红利”。健全的人口结构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中国将和其它许多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

BCG香港办公室合伙人ChrisKaye表示:“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银发人群的快速增长将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若能迅速出击并采取正确行动,则可以变‘银发人群’为‘金色机遇’,从而获得新的业务来源和更高的利润。”

“银发人群”正快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将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愈来愈多的人口步入退休年龄并加入“银发人群”(60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人口)所占的比例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一路下跌至2050年。BCG的报告称,在未来数十年中,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呈负增长。

长期以来,劳动力增长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在未来五年中,这一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出现负增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并在之后开始下降。

这一人口结构巨大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两个简单的事实:人口寿命延长,而子女数量减少。虽然对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而言,造成这一局面的确切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包括以下因素: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结婚年龄的推后、经济的不确定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更多女性为追求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时间等。

“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动态趋势代表了一种新的人口均衡状态的发展,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Chris Kaye表示。

对于所有主要行业的企业而言,这些趋势将在四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劳动力。企业将需要优化老龄化劳动力的生产率,并从日渐缩小的求职者群体中寻求数量充足的新人才。二是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劳动力增长,从而对GDP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长期GDP增长率将介于1%至2%之间。许多RDE国家由于继续享有“人口红利”,其GDP增长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因而“双速世界”的现象将变得更加突出。三是资本。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在需求(推动GDP增长所需的投资水平)和供给(储蓄率)两方面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企业,尤其是隶属于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应做好准备来应对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比如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实际利率。四是消费者需求。企业将面对日益增长的压力,亟需开发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银发人群”的特定需求。在未来数十年中,此部分消费者将占据消费者支出增长的显著份额。

中国的“银发人群”正在快速增长。到2050年,这_人群将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高达4.39亿,甚至远远超过另一个面临严重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的国家日本的“银发人群”数量。中国的老龄化人口规模远远大于其它RDE国家。到2050年,“银发人群”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12%增加到34%。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受到了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的推动。出生时预期寿命从1955年的不足45岁增至2010年的73岁,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社保体系难以应对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将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负责人郏京炜表示,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将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且自愿性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医疗保障范围有限以及配套资源匮乏,特别是在长期护理方面还存在缺口,而长期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日俱增。此外,由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和“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位祖父母、两位父母以及一个孩子)所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则弱化了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曾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赤字可能在未来20年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也经历了替代率的不断下降,即养老金福利与工资相比增长相对缓慢。城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从1997年的76%下降至2008年的47%。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下去,从而使退休人员更加难以维持其生活水平,尤其是生活成本仍在不断上涨。

郏京炜表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在未来数十年中,该体系将应对大量离开劳动力队伍的退休人员,这些人员将需要长期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健服务。如果不能进行重大改革,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为继,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口在晚年可能缺乏充足的养老金、医疗服务或家庭支持。

据了解,现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并以政府的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低保)、个人储蓄和家庭支持为补充。第—支柱——强制性社会保险。它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是社会统筹,在现收现付(PAYG)的基础上运行并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第二层是属于个人的“固定缴费”型账户。第二支柱——自愿性雇主企业年金和团体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属于补充型养老保险计划,由雇主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设立。第三支柱

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

而在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剧养老金赤字问题:一是代际资助减少。由于老年抚养比率将从2010年的18增至2050年的64以上,每位缴费人将不得不支持更多的养老金领取者。二是覆盖的退休人员数量增多。2010年,90%以上的城镇退休人员领取了社保养老金,但这一比例在农村仅为25%。中国政府已承诺要在2020年前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以建立起社会保障网络并缓和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产生的紧张局面。为了实现这一承诺,社保养老金体系将背负起巨大的重担。三是潜在投资回报率较低。地方滚存的大量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出于流动性和监管机关对信用的要求,这些基金目前仅投资于银行储蓄和政府债券,实际收益率相对较低。

郏京炜称,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截至2011年2月,这两大支柱的管理资产额之和预计达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1.7%,与第一支柱个人账户的规模大体相当。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荷兰(134%)和瑞士(126%)。

“金色机遇”何在

Chris Kaye表示,中国要克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则必须对养老保险、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中国政府需要改革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以确保其具备可持续性。首要任务应包括:普及覆盖率、减少养老金赤字以及确保提供的福利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潜在的措施包括:增加缴费率、使福利与通胀挂钩、重新制定投资政策来提高长期回报率以及与外部的基金管理机构合作。

此外,政府应为属于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自愿性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计划创造更加有利的监管环境。例如,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款优惠政策以鼓励购买养老相关保险产品、确保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的可转移性以及建立风险交易平台。

企业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员工提供退休福利。在规模日益萎缩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退休福利对吸引和留住人才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财政激励措施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加入自愿性的补充保险计划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德国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自2002年初以来,德国已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里斯特(Riester)计划”的养老金改革,以促进私人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相当于中国的第三支柱)。根据这一计划,私人退休储蓄从两方面获得补充:国家补贴以及对缴费和购买银行和保险投资产品的减税。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德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增长迅速,签订的养老金合同数量从2002年的约400万飙升至2011年的1,400万以上。

除了游说政府进行改革,保险公司也应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的“联合风险管理”能够大力支持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一些在医疗保险领域经验有限的地方政府已决定让保险公司参与到风险管控工作中来。作为交换,保险公司可以允许在医疗赔付达到一定限度时提高保费(或限制承保范围和理赔额)。当保险公司获利时,政府可以要求分享部分利润。此类公私合作关系已强化了对社会医疗基金的管理,在一些省市已经出现了成功合作的良好范例。例如,在湛江市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贡献了理赔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当地政府的社保医疗负债提供了缓冲。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改变主流消费者的组成及其需求。相对年轻的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目前增长迅速,并将在二三十年内成为“银发人群”。这_人群的影响力将与日俱增,并将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独特的需求。为了今后在这一消费者群体中取得成功,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在产品、营销和分销渠道方面的创新。

相关链接

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缺口

到2010年底,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已从2000年的15%左右增至约95%。然而,这一体系在治疗范围、服务和药品方面仍具有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并没有长期护理这一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银发人群”规模的扩大,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支出也将增长。此类需求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减少年长者的医疗保健资金并影响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

然而,长期护理方面存在的缺口并未被忽视。上海正在专门为老年人开发护理保险,以应对其急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要在中国发展长期护理,将会面临基础设施方面的挑战,比如缺乏优质的护士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以及合适的设施等。例如,目前的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预计可以支持0.84%的中国年长人口,而中国年长人口对养老机构床位的需求则保持在5%的水平。中国民政部表示,中国将至少需要投资2,000亿美元,才能将养老机构床位比例增至3%,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除非长期护理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推广,否则中国人口还将需要依靠商业保险为其提供保障。目前在中国销售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大多在保险事件发生时给付固定数量的保险金,而非商业保险与护理服务的结合,因此并不能排除长期护理服务成本上涨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