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卢照邻作品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卢照邻是初唐向盛唐文坛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百余年卢照邻诗文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文学史著偏重其歌行成就,专论文章涉及了卢照邻诗、赋、文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卢照邻;诗文;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13-02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由初唐向盛唐文坛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综观百余年来对卢照邻诗文研究,总体上是由粗略到具体、由单一到全面并逐步深入,下面分别从文学史及相关著作、专论文章两方面加以梳理。
一、文学史著
20世纪80年代之前,关于卢照邻诗文的专论文章竟无一篇。文学史著作中,偏重研究其七言歌行。 胡适从偏重语言风格的角度,在《白话文学史》一书中充分肯定了卢照邻的歌行有白话诗的趋势,认为其《行路难》有“俗歌声口”,高度评价“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先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著中,把四杰整体定位“一方面仍受齐梁诗风影响,一方面呈现新倾向新精神”。认为,卢照邻“身世最苦”,作品“时多悲苦之音”,有“凄厉哀怨”的一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承此观点,指出卢照邻“病愈苦,诗愈峻”之间的关联。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重点论述了卢照邻的七言歌行,指出其“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审美风格,以及“继承了宫体诗,但也变革了宫体诗”的地位。他们之后的文学史著作大多承袭了这个观点,而很少提及其它类型的诗作。当然,也有见解较为新颖的,如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学史》认为卢照邻的诗歌重视创新,除歌行外,短诗也有好的,如他的边塞诗,并注意到卢“能驾驭多种诗歌形式,才华确乎杰出”。李从军《唐代文学演变史》认识到,卢照邻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统一性,“理论建立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之上,创作实践也往往遵循着一定的理论原则”。这些著作囿于史的体例,论述极为简略。
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任国绪整理校对的《卢照邻集编年笺注》,是最早关于卢照邻作品集的注本。任国绪为此书所作的《前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专论文章,在诗歌创作上,指出卢诗在题材的开拓和主题的升华上取得了突出成就。“《长安古意》标志着梁陈宫体诗的最终覆灭”,把表现人的觉醒提高到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卢照邻沿用旧题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写出了时代的新意。论述所涉面广,有的观点新颖,无疑会给后学的研究以有益的启发。
此外,1994年,祝尚书的《卢照邻集笺注》出版,1998年,李云逸的《卢照邻集校注》出版。这是继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之后的两个高水平注本。三个本子集中体现了卢照邻研究的既有成果,为研究者解读文本扫清了文字上的疑难和障碍。另外,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林清晖、林东海《初唐四杰》两书中,对卢照邻诗文皆有专论。骆著着重揭示他作品中“为命运而悲号”的主题,林著从他的一组用五言律体写作的乐府旧题入手分析,认为“从这组乐府旧体可以看出卢照邻不仅在理论上批判当时流行的雕琢、柔靡文风,在创作上也力求走出一条新路。”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几部专著,也或多或少涉及到卢照邻。美国的斯蒂芬.欧文《初唐诗》,尚定《走向盛唐》,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等等。尚定与杜晓勤的著作,都从唐初特定的文化环境选择研究视角,尚著揭示四杰的文学品格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杜著从考察四杰与儒道思想之关系,论述儒家诗教对四杰诗文创作的影响,提出其赋作中“盛衰之变”的主题和“天道盈虚消息”说。而斯蒂芬.欧文《初唐诗》一书,从一个不同的文化角度,对卢照邻诗歌创作特点进行了颇有趣味的分析。认为卢照邻的诗歌将宫廷风格朴素化,是与王勃一起最早运用五律这―形式表现真正个人目的的诗人。除《长安古意》外,他的诗虽未达到盛唐重要诗人的高度,但是,他的风格与音调的变化范围在同时代诗人中是杰出的。
二、专论文章
80年代,研究卢照邻诗文的专论文章只有刘真伦的《卢照邻西使甘凉及其边塞组诗考述》一篇,作者在考证组诗的创作年代和背景的基础上,论述了卢照邻边塞诗歌的丰富内容、悲壮色彩及其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另外,任国绪《略论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和陶易的《试论王杨卢骆体》两文,前者对卢骆七言歌行特征、内容、地位加以系统论述,论述深透;后者立足于考查“王杨卢骆体”这一术语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分歧,描述其体式上的特征,探寻对后世的影响。
90年代,研究卢照邻作品的专论文章开始不断见诸报刊,分量颇重。主要有王许林的《奇穷文士与人间才杰――卢照邻略论》,刘成纪的《卢照邻的病变与文变》,温斌的《显隐难遂病才子 新旧始更雅文风―卢照邻简论》,赵永建的《孤独的痛苦与缓释》。另外,初唐四杰的研究文章很多,不少文章在论及卢照邻时,亦颇有创获。主要有姚敏杰的《试谈时代特点对“初唐四杰”的影响》,董天策的《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房日晰的《初唐四杰诗歌比较论》,许总的《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姚敏杰的《“初唐四杰”的山水景物诗》,许总的《论四杰诗歌的昂扬基调与壮大之美》、《论四杰诗歌在唐前期诗风变革中的作用与意义》、《宗经与辨体――论四杰文学思想二重特性与唐代前期诗史演进趋向》,霍然的《初唐四杰与唐人诗歌审美观念的回归》等。王许林认为,卢照邻前期崇儒,“作品也表现为才气横溢、慷慨激昂、奔放有力;”后期崇道遁世,“其诗亦多悲苦之音,情感苍凉,境界幽寂,风格峻楚。”并进而肯定“正是这两种境遇、两种情调、两种风格的交融、汇合,构成了卢照邻这个独特的人和独特的创作成就,也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后面世的刘成纪、温斌、赵永建的三篇文章,作者都注意到了卢照邻的独特之处,均以卢照邻的病、痛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还出现了两篇日本学者的专论文章:兴膳宏的《初唐的诗人与宗教――从卢照邻来考察》、道坂昭广的《试论初唐四杰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以卢照邻为中心》,角度独特,持论精微。兴文详细考察了卢照邻与道教、佛教的关系,认为他是四杰中求道最为热忱的人。文章还梳理了卢照邻的生平行迹,持论谨慎。道文认为卢照邻笔下的陶渊明形象,“在唐代文学中既显示了新兴知识阶层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苦斗的过程,同时,也象征了在初唐文学中北朝人意识所起的作用。”观点可谓新人耳目。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青年学者加入到卢照邻研究者的队伍中,研究视角不断更新,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每年都有。如孙杰军《自我价值的寻求与生命的内在困扰》,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在唐初的特定文化背景下,阐述卢照邻诗文精神内涵的丰富性。高广林《卢照邻诗学思想论略》,梳理出卢照邻在理论上扫荡文场、隆颂风骨的贡献。吕双伟《论卢照邻诗文创作的“骚怨”精神》,肯定“卢照邻是唐代第一个自觉地、有意识地用‘骚怨’精神进行创作的诗人,开其后的柳宗元、李贺等用‘骚怨’精神创作的先河。”张申平《卢照邻生命意识对其诗歌的影响》一文,从卢照邻生命意识的角度,探讨其诗歌风格凄苦悲凉,意象孤独悲壮的成因。
卢照邻作为初唐向盛唐文坛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百余年来,其人和其作品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卢照邻的作品,各类专著论述的较为全面,但限于体制都未能展开,专论文章往往又都侧重于某一个方面;有关卢照邻对唐诗贡献的研究,则几近空白。我们认为,对卢照邻作品的研究不能与其诗文创作的成就相称。因此,今后一个阶段深入全面研究卢照邻诗文很有必要。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201103223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刘开扬.唐诗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6]林清晖、林东海.初唐四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7]【美】斯蒂芬.欧文 贾晋华.初唐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8]尚定.走向盛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0]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1]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9(1).
[12]北方论丛.1985(3).
[13]青海民院学报.1989(2).
[14]古典文学知识.1993(6).
[15]文学遗产.1994(5).
[16]阴山学刊[J].1994(4).
[17]河南大学学报.1995(5).
[18]西北大学学报.1994(1).
[19]中国文学研究.1994(1).
[20]河北师大学报.1994(3).
[21]学术研究.1995(2).
[22]华夏文化.1996(1).
[23]江淮论坛.1996(2).
[24]华中师大学报.1996(2).
[25]天津社会科学.1996(3).
[26]齐鲁学刊.1996(4).
[27]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8]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桂林:1996.
[29]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
[30]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
[31]云梦学刊.2002(5).
[32]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