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交际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语言是个体和社会之间表达和沟通的必要方式。然而,全球化意味着语言的全球化,由于不同社会之间的长期交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关于语言是身份的象征或在不同语言中交流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类似的问题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近期关于全球化和语言变化的关系的研究,大多与经济—政治方面或其对交流策略的影响有关(例如:FTA的情况)。但是,当世界面临“开放”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个人和社会方面也会影响全球化并被全球化影响。近年来,中国也经历了开放的过程,因此使社会和语言发生了很多变化。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在开放进程中是否使语言也变得全球化?本文的结果揭示全球化已经影响了年轻一代人的沟通方式。虽然这些影响可能是由于经济因素导致的,在当代人中,语言成为一种辅助不同的人和文化之间更好理解和畅通交流的方式。

在语言行为和结构的情况下,结合语码转换和借来词的口语没有得到关注,因为从以上提到的方法来看,研究难点在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策略计划。因此,研究新一代语言行为的方式和他们之间的交流(本国人士之间、非本国人士之间以及本国人士与非本国人士之间)仍然是很必要的。

一、“礼貌”策略和“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表明,需要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影响:(1)说话人的“我”在说话人的角度是如何理解的?(2)说话人希望“我”是如何被听者理解的?(3)根据以上影响,说话人和听者如何尝试使交流变得顺畅?

“礼貌”理论认为人类的交流是理性的、有目的的和面向全球的。“礼貌”(一个中性的词,包括“积极的礼貌”和“消极的礼貌”)和“face”(个体或社会的“我”)是口语方法中选择一种交流策略的触发因素。“礼貌”的两种定义包含两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有效的社会需求。(Brown和Levinson,1987:13,61-62)这使得用元语言来描述“face”和 “礼貌”成为可能。(Haugh和Hinze,2003:1582-1587)

“修订的标记模式”由四个原则组成:(Myers-Scotton和Bolonyai,2001)

(一)标记评估机制

假定每个说话者有一个标记评估机制,这种评估机制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的能力。因此,标记评估机制是一种“演绎工具”提供一种评估潜在选择的过程。

(二)指示性原则

认为一个说话者作出的语言选择以希望的一套权利义务作为指示。尽管“标记模式”是动态的,但并不存在普遍统一的有标记的或者是无标记权利义务集。

(三)协商原则

设定了对话的目标,说话者明白一个有标记的语言选择将被视为协商的手段,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说话者会使用有标记的选择来协商新的权利义务。因此,这一原则对于这个模式很重要。

(四)理性原则

提出了说话者在意识到什么是语码转换过程中他们所认为的最优选择之前经过的三个过滤器。第一个过滤器由外部限制因素构成,如语言选择、会话策略和关于特定文化背景下适当的语言用法的认识。第二个过滤器是内在的,由两个元素组成:一是Damasio的模式(1996)中的语义标记,存在于所有类型的有机体中,使得说话者能够基于以前的经验作出快速的选择;二是标记评估机制,这个机制更为具体明确。这两种结构都来自于经验,他们的功能是让说话者在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偏爱的语言选择。同时,说话者可以以此为基础预测他们的群体在交流中的无标记或有标记语言选择。最后一个过滤器揭示语言选择的理性成因,理性机制决定说话者从语言库中选择哪一种语言。在这个时候,说话者为了决定使用哪个语码会达到最优化,个体的(1)愿望、(2)价值和(3)优先的信念。针对这些元素核查它们的内部一致性,考虑现有的证据说明了什么样的可能性结果。

二、对南京大学校园案例的研究

本文选择了南京大学及其周边区域作为数据采集地因为:第一,南京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还吸引很多国际学生前来求学,使之成为众多交流方法并存的国际化交流场所。第二,选择这一区域可以对数据加以限制,意即绝大多数参与者是学生或者生活在校园附近的工作者,他们的年龄一般在20到30岁之间。

观察和记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两种主要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阶段始于2011年3月3日,止于同年11月29日。所有数据均源于这一校园群体内的真实语境下产生的对话。

这一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对英语/普通话,语码转换的结构化形式的简单调查。第二,对于数据直接的表面特征的描述必须使用Myers-Scotton(1993)的“修订的标记模式”来显示说话者在选择一套权利义务集时是理性的。第三,对于语码转换使用的说明,必须使用Brown和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和Haugh和Hinze(2003)的“对话”理论来解释其用途和结果。

实时环境下的语码转换使用可以分为习惯用法、说明以及秀语言技巧,每一种类型都会对谈话者以及他们认知自我和对方的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出于习惯用法的语码转换

下面这个例子是一位中国女性说话者A和她的朋友B(母语非普通话)谈论自己的论文报告。

A: 我论文的presentation(报告)结束了……

(SMS 2011-03-19)

在例子中,A用英语单词“presentation”来指代“报告”。A可能是在开玩笑也可能是因为受母语非普通话的外国人听者B影响。因为对话中的母语非普通话的说话者B在忘记这个词的普通话表达时经常用它作为填充工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填充目的,但是渐渐变成一种说话的习惯用法。然而,这样的习惯并不会带来任何FTA情况。因此,这个用法似乎是A试图模仿B让自己与周围人的沟通更为顺畅。因此,引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所说话语的原意同时解释当时的情况。不翻译原文可能会避免句子原意和对其解释的偏差。

(二)出于说明和强调的语码转换

在例中,一名高年级女性正在告诉她的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有关她在找工作方面的经验。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她讨论了在申请工作中需要附加于简历一起投递的“求职信”。

A: 我觉得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就是你要写一个漂亮的cover letter,其实你们都知道cover-letter是什么东西,就是求职信。

(OF 2011-03-24)

如果说话者的话语转换是从他的母语转换到非母语,听者可能会认为说话者在试图炫耀自己的语言技能。然而也并不总是如此。事实上,在最后一句中这位学姐告诉她的学弟学妹们“你们都知道什么是cover-letter”并且随后用普通话“求职信”解释了“cover-letter”,这暗示了她无意炫耀她的能力而是为了强调“求职信”在他们未来申请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作为填充工具的语码转换

接下来的一个例子是发生在两个关系密切的同学之间的对话。B是一名普通话为母语的说话者,她告诉她的朋友在朋友的旅行时候办的一场讲座的情况。

B: 挺好的,讲习班的材料我帮你留了一份,你回来我拿给你,我们开了一次会,讨论了project。

(SMS 2011-06-18)

在这个例子中,谈话双方的普通话和英语都很流利。然而,由于她经常见面并且同时说两种语言,因此B已经习惯了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因而出现了语言的混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当说话者一时忘了某一词汇时会使用另一种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汇加以填充。

(四)出于语言技巧的语码转换

下例的对话发生在两个朋友之间。说话者A是一名男性中国人,而说话者B是一名普通话为非母语并将英语作为第二母语的女性。

A: Fired

B: tired? 累吧?

……

(LM 2011-11-06)

在例中,可以看到普通话直译所引起的英语单词的错误使用造成了听者的困扰。她不停地搜寻隐藏在说话者A背后的正确意思。直到他使用母语普通话,她才明白他想说什么。结果,说话者A原本是想显示他的英语能力,反而被置于FTA情形而丢了面子。然而,由于两人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因此当他朋友开始解释他所说词汇的意思时他忽略了丢面子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当互相并不熟悉的人试图出于语言技巧目的的使用语码转换时,可能会导致听者的误解,有时甚至使听者生气并作出不礼貌的回应。这种语码转换的使用将对话的所有参与者都置于FTA情况中。

总之,语码转换的用法和礼貌策略的建立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情况。错误的使用可能引起谈话者之间的误解。相反,恰当地使用常能避免FTA情形,而这一情形可能在面对同一国家或者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谈话者之间出现。

三、结果及讨论

本文对于例子的分析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化准则和社会因素不光影响社会的社会结构,在本文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社会结构。因此,一个给出文化下的说话者将会比之前显示更多的共同期望。这证明了,在现代中国社会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差异正在逐步减少。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种社会群体的结合进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不仅仅是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对外开放,也有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对外开放,从而打破了“文化和语言的壁垒”。作为对外开放进程的结果,文化和语言的混合开始出现,这给人们在沟通中语言的选择带来了困惑。因此,人们创造了一种语言的混合并将其用于日常共同语。而当本国中文说话者回到自己的社区时,他们又把这种新创造的共同语带入了他们社会内部。这种模式从而表示:

图1 “语言策略”模式

理论总结这个模式提出至少一名会话参与者是理性的。在对话中每一方都会考虑他们自己的准则和价值等等。这可能会导致FTA情况的发生。与此相反,当只做语码转换而不考虑任何对话一方的准则时,也可能会导致FTA情况的发生。然而,将对所有对话参与者的准则考虑和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而进行语码转换两者结合起来,人们可以成功避免(或者降低FTA程度)这种情况。这整个过程让会话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计划他们的“语言策略”,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到他们认为是“理想的回报”的最佳结果。

从图中可以推断,跨文化交际引起相互交际,而相互交际又带来了在所有开放性社会中一种新的共同语言的使用。

本文分析的例子都来自于对对话中所有参与者的说话方式和身体语言表现的客观解读。然而必须考虑到一些说话方式的体现,甚至对于说话者本人来讲也是不明显的,因为说话者无意识地作出了相关表现,因此可能会让他们的言语表现背后的原因模糊不清。

我们必须明白,随着全球化的脚步社会也在改变,既运用“礼貌”策略又会使用语码转换的人们同样也在影响着他人。正是出于这一因素,连同世界,尤其是亚洲更确切地说中国,所经历的具有动力的社会改变,这些改变在经济和其他国际事务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对于目前现代社会实况的深度调查使探索“语码文化”的使用成为必需。有可能的话,所收集的数据应该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与现有的其他学者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对比。

【参考文献】

[1]Blommaert,J.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Brown,P.& 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Haugh,M.& Hinze,C.A meta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face’ and ‘politeness’ in Chinese,English and Japa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81-1611.

[4]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 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a.

[5]陈立平.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