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政治教学中的卡壳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都力求做到师生有机合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然而,要做到“有机结合”确实不易。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点评中,评委往往把自认为成功的课评定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水到渠成等等,而对课堂上有时卡壳、有时冷场的现象,则视为教学不成功,或责之准备不充分;或责之教学经验不丰富,应变能力不强;或责之水平还不够,“一桶水”不够量等等。我觉得这要辩证地看问题。当然,我们不能随便地排除上面的这些因素,但谁又能保证准备得天衣无缝、万无一失呢?因为知识是千变万化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至于水平问题,包括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等,谁又能保证每堂课都教得滴水不漏、一帆风顺呢?因为,学海无涯,教无定法。
一、课堂卡壳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课堂卡壳的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1.学生被卡住。在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新授知识与以往的认识出现了偏差甚至矛盾;有新授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矛盾;有新授的概念缺乏科学性、准确性的问题;有对新授知识产生新的探究兴奋点的问题;有对教师的讲解似懂非懂、似信非信的问题;有对一个政治材料体现多个哲理等有不同看法的问题等等。由于新时代学生知识丰富,勤学好问,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角度、习惯等各有千秋,在疑窦丛生时,老师从各方面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解,都不能令其满意,因而被卡住。
2.教师被卡住。在这方面,原因也很多:有备课时对教材的认识不够,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对教法的选择失当,对辅助教学的材料的选取不适宜等;有教课时自己对新知识模棱两可的问题;有经验不丰富,处理方法欠妥当,对学生的提问或置诺罔闻、或避而不谈、或反应迟钝、或随意搪塞、或答非所问的问题;有讲授时随意发挥、引喻失义的问题等等。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在学生的突然发问面前一时语塞。
3.师生同被卡住。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学生被卡住,教师释疑方法不恰当,或释疑不成功,导致师生同被卡住;二是教师被卡住,导致师生同被卡住;三是师生都面临着对新的知识点的探究,但课堂上资料、工具均有限,一时一筹莫展,同被卡住。
二、处理课堂卡壳的态度和方式
课堂卡壳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但处理失当,就有可能闹出稀奇事来。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处之泰然。有的老师不管是遇到卡壳的哪种形式,都表现出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心烦气躁的样子。其实,课堂卡壳是一种常见现象,心态平和,头脑冷静,尤为重要。
2.要迎难而上。遇到难题,要有啃硬骨头的勇气,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绕道而行,否则,会破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不信任感,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要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能够解决的,当场启发诱导;难以立即解决的,把它作为兴趣题、讨论题、课外活动题等,留作师生课余共同探究,这也显得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4.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积累。卡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在一个问题或类似问题上卡壳,或者卡壳后总是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这对教师个人的教学威信和教学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三、课堂卡壳的一些好处
课堂卡壳有时是好事。有位文学家说得好,人的一生犹如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和险滩,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如此,课堂教学亦如此。
1.学生卡壳,正需解惑。学生在课堂上卡了壳,正好需要教师体现“解惑”的角色。被卡住的内容,可能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或重点,解决它,正是一项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件快事。
2.学生卡壳,正可以趁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卡壳现象,正好说明了学生是在开动脑筋,只是因为能力、水平、认识经验等方面还不够,如果卡了壳,正可以因势利导,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有曲径通幽的美妙感觉,从而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学生卡壳,正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点也可以从《西游记》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孙悟空每次遇到妖怪,从来没有迎刃而解过,都是被狠狠地卡住了,弄得老孙身心俱疲,万般无奈,欲罢不能时,再有神仙相助,指点迷津,识破玄机,方才成功,重上大道。惟其如此,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大大增强。
4.师生同时被卡住,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在卡住后的时间里,师生共同查找原因,共同想方设法,共同探究结果,一齐攻克难关。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创设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又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卡壳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如果正确地对待它,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