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峻县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峻县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施草场承包制,调动了牧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对促进牧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扩大养殖规模、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数量增长型畜牧业生产方式,其所激发的生产力能量也逐渐释放殆尽,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畜产品品质下降,畜牧业无挖掘潜力,群众增收困难等矛盾成了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以牧民合作社为纽带,依据地理特性及自然经济优势,就牧区生态平衡,畜牧业发展,牧民增收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打破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引领示范效应。

一、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形成

2008年全省启动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项目以来,天峻县充分利用新源镇梅陇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的契机,在原有牧民协会的基础上,确立了“划区轮牧、合理载畜、整合资源、多种经营”的发展理念,按照牧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合作社原则,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立了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了发展高效畜牧业、促进牧民增收致富的“梅陇模式”。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就组织机构而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主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班子,建立了财务部、生产部(下设种公羊管理组、放牧组、畜疫防治组、育肥组、饲料管理组)销售部、副业部、服务部五个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及所在48户牧民社员档案。合作社下设股份小组,合作社以抓生态畜牧业为主,股份小组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合作社上联村“两委”,下联股份小组和牧户,主要协调解决牧户之间及牧户与股份小组之间的矛盾,为股份小组群众提供畜种改良、牧草储备、产品销售等日常管理服务。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合作社采取现金及草场、牲畜折价入股方式,以每股2440元人民币,共筹集股金244万元,合作社盈利后,70%作为分红资金,25%作为合作社办公经费和劳动工资,5%作为发展公积金。

就其经营方式而言以打破制约畜牧业发展“瓶劲”,实现人、草、畜和谐发展为目的,转变经营方式。一是建立股份制联户经营机制。建立若干个股份制联建、连管、联保的生产经营联合小组,小组实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土地计价流转,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以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对劳动力进行社会化分工。将富余劳动力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分工,从牧业生产中分流出来,经过培训从事其他行业增加收入。三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打破以家庭为主的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五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方式,即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户养殖。初步形成了生产资料适度集中,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经营协调化、用工统筹化、销售市场化”的集约化经营框架。

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缓解了梅陇村畜牧业日趋严重的畜草矛盾,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使畜牧业初具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了小牧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牧民增收渠道,提高了牧民的素质,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使该村畜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以草定畜,统一轮牧,维护了草地可持续发展

草地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天峻县地处青海湖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域辽阔,县域内布哈河是青海湖的母亲河,素有“神湖之源”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天峻县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但因气候寒冷、海拔高、干旱、强风等自然条件限制,当地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加之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增收脱贫客观上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因而草地负荷越来越重,加之鼠害和毒杂草侵袭,草地退化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遏止草地不断恶化,实现草畜平衡,对于环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围绕生态优先这条主线,首先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对草场进行合理规划。根据草场实际载畜能力,以草定畜,科学减畜,统一轮牧,按照多减牛、少减羊的原则,大力压缩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牦牛数量,严格进行划区轮牧,认真落实轮牧、休牧、禁牧制度,草场得到了有效休养生息,可食牧草数量增加10%以上,产草量增加了22.5%,亩均增加鲜草15―20公斤,植被覆盖度提高约5.1%。牲畜个体比重增加,牛羊及副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其次通过发展舍饲养畜减轻草场压力,先后筹建羔羊和藏系羊两个育肥基地,将从天然草场转移出来的超载牲畜及羔羊放在舍饲养殖,缩短了羔羊出栏周期。三是加大草地结构调整,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提高草地生产力。而人工种草主要是进行冬草贮备,解决季节性牲畜的补饲草不足。梅陇村两年来人工种草面积1500亩,产干草1500公斤,建草棚40座,弥补天然草地的季节不平衡,逐步解决了牲畜冷季饲草供给严重短缺和牲畜长期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问题。同时,减轻了草场压力,草地生态恶化的趋势将初步得到遏止,实现了草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基本形成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雏形,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将逐步得以恢复。

(二)合理流转草场,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调整生产结构,推进畜牧业从散养型向专业集约型转变,实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是牧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畜牧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控制动物疫情,实行严格的畜禽养殖和环境控制标准,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牧民收入;有利于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结,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市场竞争力。

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尚无污染的大气、水源成为天峻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牦牛、藏系绵羊肉营养价值高、无污染、低脂肪,具有天然野味的特点,同时,畜牧业生产中基本不使用抗生素、驱虫药物等化学合成药物,接近有机畜产品生产要求,已于2006年注册“天峻山”牌牛羊肉商标。2007年北京某食品加工企业看准“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有机食品的商机,将部分牛羊肉在北京超市代销,得到北京消费者的好评,但终因散户经营形不成规模,达不到标准而丧失良机。长期以来,“天峻山”牌牛羊肉在省内外口碑极佳,但自然优势并未产生经济效益,其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落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不能形成畜产品生产规模,其质量品牌优势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畜产品加工业简单落后,难以进入省内外食品市场。另外牧民因受其传统消费观念制约,舍不得将肉质好的青壮年牛羊出售,而是先出售年老体弱的牛羊,把大量青壮年牛羊放在自家牧场作为财富的象征,造成了畜产品的浪费,延长了畜产品生产周期。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也无力引进先进的优良品种,进行畜产品的科技改良,形不成统一的畜产品标准。畜牧业生产设施落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损坏,冬春季一场大雪即刻造成千万只牛羊的死亡。为此,梅陇牧民专业合作社,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打破分散养殖的生产方式。将草场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对入股草场、牲畜进行整合划分,根据全村草场生产能力核定载畜量,将原来41群羊以360只羊为1群组成14个群,划区轮牧。二是把科技贯穿到生态畜牧业的各个方面。采取改造和引进并重的方式实施套餐式畜群畜种结构优化调整,淘汰不合格种公羊,选育和购买合格藏系种公羊,对鉴定合格种公羊进行分群、集中管理,母羊季节按配种比例分配到各牧户,增加优良种公羊在畜群的比值,提高地方品种生产性能,2008年产冬羔4220只,成活率达90%以上,杂色率下降10%。为有效解决减畜增收的矛盾,合作社采取统一育肥的方式,将淘汰母畜和当年幼畜集中在育肥点育肥,开展冬羔生产,当年育肥出栏,发展冬羔经济,通过育肥基地带动、促进经济增长。依托专业合作社组建畜产品加工厂,通过对畜产品进行屠宰、分割、包装等初级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加大新技术试验推广力度。在积极推广草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的同时,建成划区围栏5601公里,畜用暖棚48栋、储草棚48栋、牲畜疫苗注射48座、土井35眼、集中育肥两处、饲料草地1500亩。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打造“天峻山”牌绿色牛羊肉品牌,实行定单生产。依靠科技不仅缩短了畜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为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解放生产力,探索多种经营方式,多途径提高牧民收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减少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牧民收入。其要务是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牧区产业结构单一,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分流人口渠道十分狭窄,牧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来实现,“拥有千只牛羊,全家围座一顶帐房”是牧民生活生产的写照。因此通过构建和完善各生产系统和要素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程度,培养和提高牧民的素质和技能,引导开辟新的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机会、渠道,实现牧业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势在必行。对此,梅陇畜牧业合作社经过草场流转,分流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一是把富余劳动力吸收为合作社产业工人。由社员推选出在放牧、牲畜管理等方面有特长的富余劳动力在合作社打工,安排从事母羊放牧和冬羔、淘汰羊育肥;安排一部分劳动力负责草料种植和储草加工,按劳取酬,这部分在合作社打工的劳动力除了年终在合作社获取分红外,每月还有1000元的工资。二是发展新型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合作社抓住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由党员牵头投资兴办合作社空心砖厂,经过培训使15名富余牧民劳动力转化为技能工人,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还创办1个奶牛基地,吸纳富余劳动力6名。三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经测算合作社入社社员年均收入达7653元,同比增长4173元,增长率为12%。

三、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是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

在推行梅陇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鉴于畜牧业因长期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结构单一,牧民素质不高。作为弱势产业的畜牧业和弱势群体的牧民,凭借自身力量直接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非常困难。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牧民组织就会夭折于严酷的市场法则之下。因此,作为党委和政府首先在观念上加以引导,确立生态发展的观念,使其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在信贷、税收、科技、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项目的申报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夯实了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再次在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畜牧部门业务人员充分发挥技能进行指导;科技、防疫部门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部门利用组织优势,选项派科级后备干部参与合作社的工作,把合作社绩效与其政绩挂钩,作为干部提拔的依据;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投身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启示二: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梅陇畜牧业合作社模式,之所以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是因为它以转变生产方式为突破口,以草定畜、统一轮牧、休牧为手段,使草场得到了休养生息,为环湖地区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发展舍饲畜牧业缓解了草场减畜、减人和牧民增收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减畜不减收的可行之路。

启示三:整合资源,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依据当地经济优势,使产业集中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达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提升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梅栊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方式,给畜牧业注入科技含量,提高了畜产品标准化水平,预防了牲畜疫情的发生,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延伸了畜产品产业链,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梅陇畜牧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为提高畜牧业发展生产力,牧民增收,探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启示四: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草地潜力多元发展,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发展只停留在注重畜牧业生产养殖功能上,忽略了其草地的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中藏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畜牧业发展方式狭隘,产业结构单一。而梅陇牧业合作社,以跳出畜牧业来发展畜牧业,通过挖掘草地潜力,依托资源兴办加工业,通过兴办帐房宾馆、挖掘民俗文化等发展草原旅游业,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采挖冬虫夏草等中藏药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目前虽然发展还很稚嫩,但使他们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从单纯的“吃草”,发展为“看草”、“利用草”,提供了发展空间。

启示五:提高牧民素质是最终目的

梅陇畜牧业合作社从牧民自身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的要求,进行民主管理,让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社具体事务。在经营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市场营销、生存技能、对外联系、适应市场、接受新生事物、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增强了社员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推进了牧区基层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合作社所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精神,为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天峻县梅陇蓄牧业合作社汇报材料》.

[2] 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合作》.科学出版社.

[3] 泽柏.《川西北牧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草业与畜牧,2008,(8).

[4]邓本太.《青海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作者单位:天峻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