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孢囊线虫病品种抗性试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孢囊线虫病品种抗性试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进行小麦孢囊线虫病抗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小麦苗期、返青拔节期均未发生孢囊线虫病,也没有因孢囊线虫病影响出苗、分蘖和春季返青;小麦抽穗扬花期各品种根部都有不同程度孢囊产生,但无因孢囊线虫病造成的外观病症,以小偃22发病最重,对孢囊线虫抗性较差,病情指数达26.8;富麦2008次之,病情指数为24.4;以西农9871发生最轻,抗性最好,病情指数为18.3。从后期测产情况看,由于品种间存在的产量差异影响,孢囊线虫病造成的产量差异并不明显,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病;品种抗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97-01

1908年,英国首次发现小麦孢囊线虫病,该病由燕麦孢囊线虫(Het—Prode Cl′oenae wollenweber)侵染引起。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32个产麦国家发现了该病,我国继1989年在湖北首次发现后,已在北京、安徽、河北、山西、湖南、山东、河南、甘肃、内蒙、青海等地相继发现[1-2]。

小麦孢囊线虫在我国1年发生1代,9 ℃以上的气温条件有利于线虫孵化及侵入寄主,以2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其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2龄幼虫取食后发育,变为豆荚型,蜕皮形成长颈瓶形3龄幼虫,4龄为葫芦形,然后成为柠檬形成虫。被侵染处根皮鼓起,露出雌成虫,内含大量卵而成为白色胞囊。雄成虫由定居型变为活动型,活动出根与雌虫后死亡。雌虫体内充满卵及胚胎卵变为褐色胞囊,然后死亡。卵在土中可保持1年或数年的活性。胞囊失去生命后脱落入土中越冬,可借水流、风、农机具等传播[3-5]。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天气凉爽、土壤湿润、连年种植、缺肥、砂壤土及砂土地发病较严重,春麦较秋麦重,早播较晚播重。一般可造成减产20%~30%,发病严重地块减产可达70%以上,甚至绝收。宝鸡市每年种植小麦18.67万hm2左右,年产小麦逾90万t,2011年在扶风县、眉县和麟游县发现小麦孢囊线虫病,近年来已成为宝鸡市小麦生产上发生的一个新的病害,目前尚处感染极轻微—轻微感染,常年发生面积6.67万hm2左右,重发面积超过0.67万hm2,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小麦生产潜在威胁严重。因此,笔者特于2012年开展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孢囊线虫病抗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宝鸡市扶风县召公镇巨良村海家组某农户责任田内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2011年小麦孢囊线虫病为轻微感染。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西农9871、富麦2008。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每个小麦品种作为1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0 m2,小区具体排列如图1所示。2011年10月17日机械旋耕2遍后分小区人工撒播,小区播量0.5 kg。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

苗期:2011年10月28日对各处理出苗情况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各处理出苗情况良好,生长健壮,无发病。11月22日,对越冬发病情况调查,各处理分蘖基本一致,均为1~2个,也未发现感病麦苗。

返青拔节期:2012年3月25日返青拔节期调查,结果显示,小偃22平均分蘖3.8个,陕麦139平均分蘖4个,西农979平均分蘖3.4个,西农9871平均分蘖3.5个,富麦2008平均分蘖3.8个,各处理返青进度基本一致,生长良好。

抽穗扬花期:2012年4月28日小麦抽穗扬花期调查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各处理小麦均有不同程度的感病,以陕麦139感病株率最高,小偃22次之,西农9871最轻;平均单株孢囊数以小偃22最高,富麦2008次之,陕麦139最低;病情指数以小偃22最高,富麦2008次之,西农9871最低。

2.2 产量比较

成熟期:2012年5月28日对各处理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偃22、陕麦139、富麦2008产量较高,西农979、西农9871产量较低,但差别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小麦苗期、返青拔节期均未发生孢囊线虫病,也没有因孢囊线虫病影响出苗、分蘖和春季返青;小麦抽穗扬花期各品种根部都有不同程度孢囊产生,但无因孢囊线虫病造成的外观病症,以小偃22发病最重,对孢囊线虫抗性较差,病情指数达26.8;富麦2008次之,病情指数为24.4;以西农9871发生最轻,抗性最好,病情指数为18.3。从后期测产情况看,由于品种间存在的产量差异影响,孢囊线虫病造成的产量差异并不明显,仍需进一步试验考证。

4 参考文献

[1] 程翠联.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田间症状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12(11):37-38.

[2] 汪涛,戚仁德,吴向辉,等.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12,38(1):98-100.

[3] 刘丽凯.禹州市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12(5):27.

[4] 吉学成.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概况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170,172.

[5] 王爱玲,侯生英.青海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及田间识别[J].青海农林科技,2011(1):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