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拼”时代,从娃娃抓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拼”时代,从娃娃抓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凭熟人的关系,也许是能办成一些事,但若自己没实力,你拿什么回报别人·求人不如求己,想成功,还是得“拼自己”

“你太落伍了,我让他上名校,并非要让他学习多好、能考上名牌大学,而是让他交一帮名校里的好同学。你想想,名校里的那些同学都很厉害,就业后在各行各业肯定是出类拔萃,我儿子有了这些同学,就有了强硬的关系网,以后在社会上办个啥事情不是很容易的吗·”

2012年8月5日,网友“ERPP”在西祠胡同“家有学生版”发帖——《家长为让孩子结识好同学花8万上名校》。一时间跟帖者众多,不到两天已有100多条。

赞成,反对;理解,质疑;八卦,吐槽……一时间,理性探讨与感性抒怀齐飞,“拼同学”成为“拼爹”、“拼孩子”之后的又一热词。在这个面临升学的暑假里,同学也成了“拼”的对象。比酷热更加煎熬家长的,不光是怎么样为孩子挑一个好学校,还有身边的同学,怎样才能更管用。

找“潜力股”当同学

妞妞今年9岁,在北京市一所知名重点小学读3年级,班里有35个小朋友。妞妞的爸爸是出版社编辑,妈妈是外企工程师,在妞妞班级里,她的父母并不算太“出众”,同学的家长有的身居高位,有的一掷千金。虽然性格温和腼腆,生长在书香门第中的妞妞,好像并不大在意周围的环境,也不特别愿意主动接触身边“背景显赫”的同学们,她的父母还是觉得,当初跨学区、托关系把妞妞送到这里是对的。

“你看,这些家庭环境特别好的孩子,毕竟有好的教养,孩子们在一起,彼此有好的影响。”班上有一个孩子家长的话,让妞妞的父母印象颇深,那个孩子家住市区南边的大兴区,每天一大早,爸爸开车穿越南四环、南三环,挤过条条拥堵的街道把孩子送到位于老城区里的学校,很辛苦,但特别高兴。他告诉妞妞的父母,这里家长和孩子的素质都比他家附近学校里的高多了,“那边都是打工的,有时连话也说不通”。城乡之间、市民和打工者之间的落差,让他选择了为孩子找“好同学”。

晚上8点,11岁男孩儿A拖着一箱重重的装备走进训练场,比箱子更重的是背后父母投来的充满热望的眼神。冰场上,已经有几个孩子在练习了,还有几个在更衣室里,他同他们熟稔地打招呼,互相用力地拍拍肩膀或头盔,那一刻,父母觉得他越发像个男子汉。

直到今天,在中国,冰球依旧是一项贵族运动。一双冰鞋一千到三千元人民币不等,一套装备至少人民币三千元,再加上男孩身体发育迅速,需要每年更换。在北京,训练课上冰一次费用差不多每小时200元,各种不定期的小课辅导费用同样不菲;每逢出国比赛,举家前往,十几万花销稀松平常。因此,A的队友们,个个家里都算得上中产阶级,A的父母特意把他送进来,就是为了让他从小在这样的朋友圈子里长大。

不仅是A所在的冰球队,环顾周围,林林总总的各种昂贵体育项目的少儿培训班,将“拼同学”的半径由课堂扩展到业余爱好中,由学校延伸至生活。网友“雪儿”对此的评价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在富人群体中,这是结圈子的最好方法。只有放到名校里,都是一堆有财有权的爸爸,自己的孩子以后才能有人脉,有关系,路子走,为得野,也不会交到坑爹的穷朋友。”

实际上,“拼同学”并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社会上形形的“总裁培训班”、“MBA高级研修班”中,也有不少人抱着“拼同学”的目的混迹其中。这本无可厚非,人脉关系本身也是人在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只是而今,对人脉的关注不断向下延伸,很多家长就像网友“ERPP”在帖子中所描述的那样:“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非要花好几万元上名校,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能交一帮好同学,以后办事就有了硬关系。”

谁把孩子推进圈子

“就这么一个孩子,掏钱上名校肯定好,不仅我们家长有面子,而且孩子也会有一大批潜力股同学,那是宝贵的资源。”同样在北京,某重点初中门口,刚刚领着孩子来报名的李先生如是说道。按照孩子的成绩,完全可以轻轻松松读一所区重点,可是李先生还是坚持掏一笔不菲的择校费,把孩子送进了这所市重点中的“明星校”。具体的钱数他并没有透露,但是从语气中,还是不难感觉出,这笔钱在他心中“值”。

李先生绝对不是唯一一个给孩子“提档”的家长,某知名论坛上,另一位家长周先生的话更让人心酸而无奈:“我们几个同事都有这种‘投资’的想法,有一个前天为女儿花了6万元在名校报了名。做家长的要与时俱进,我也有些动摇了……”

可是,当李先生为自己对孩子负责而兴奋时,身边的女儿本身却是一脸无奈,甚至夹杂着不屑。她告诉记者,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读匹配的学校,读书不是为了身边有背景显赫的同学。李先生觉得,这是孩子小,不懂事。另有网友跟帖则说:“我跟现在的同学们关系很好,可是新学期,爸妈就把我转到一所双语学校了。”这样的表述,应该也出自学生当事人之口。

“我望子成龙。我绞尽脑汁要让我的孩子出人头地。我不遗余力要让他卓尔不群。我害怕他辜负我的期望,怕得要命。每当我想象别人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有出息时,我就出一身冷汗。我怕我的孩子40岁时到他爸爸家度周末还是个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的无名鼠辈。我不想给这样的人当爸爸,更不想给这样的人的儿子当爷爷。只有我自己明白,我之所以如此望子成龙心切,就因为我不是龙。”“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我是钱》,为家长的“坚决”做出了这样的注脚。

自己不是龙,便要努力使子成龙;自己社会关系不够硬,就要把孩子先推进圈子……这现象在当下是相当普遍。父母有这方面虚荣心的驱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名校,自家孩子却不在,更是丢人。更何况,有关系好办事的“传统”也影响着很多人的处世思维——攀高枝、行贿、溜须拍马,才是生存之道。在这样的社会怪圈里,家长把孩子拉出“平庸”的学校,推进他们选定的“优质资源库”,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对于很多家长认可的“拼同学”做法,国家二级咨询师南林君表示,家长的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南林君解释道:“家长这种行为就是过早地把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灌输在孩子身上,将会造成孩子过早地‘成熟’。”孩子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很干净、很单纯的友谊,他们和成人的交往方式不同,孩子之间相互帮助,是纯粹没有任何利益成分的。如果家长抱着“拼同学”的目的去为孩子择校选择同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孩子上学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做人。别用的规则去污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