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阶段如何发挥语文早读课之功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阶段如何发挥语文早读课之功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文早读课是教学中一个易被忽略的环节,而早读课又有着其独特的功效,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拓展。本文试图从读的内容、读的方式、读的习惯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使中学阶段的语文早读课发挥功效,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 早读 功效 习惯

早读,是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熟悉的教学环节,但也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现今语文早读课仍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很少教师会对语文早读课进行设计规划,而是将其当作工作的负担——早读意味着需要看班,意味着需要更早进入课堂。所以早读课往往都是教师到岗监督、学生有口无心,随手乱翻。这样的早读课对教师、学生都是一种负担。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教师意识到语文早读课之功效,并将其落到实处。

早读课贯穿小学、中学,必有其独特功效——课堂教学的前奏、补充、拓展,如何使其功效得以发挥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早读之“读”应包含“朗读”与“默读”。朗读是声情并茂的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进一步加深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更主要的是亦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是一种较高效率的读的方式,能给学生以自主思考、深入思考的氛围和时间。不同的材料,读的方式也不一样,具体的哪些材料适合朗读,哪些适合默读,这在下文的论述中会涉及。所以,早读是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一、读什么

早读课读什么?这需要围绕早读课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作用、补充作用、拓展作用这三个方面来展开。

“前奏”材料,即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做准备的材料,即预习材料。

预习首先是课文的预习。若文章为散文、文言文、诗歌,则其读以“朗读为主”,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前三篇即为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些都应在学习之前,在早读课上熟练朗读,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说到“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膀下,诗成自读,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曾国藩这段话将诗歌朗读之重要性和作用说得明澈;若课文是议论文、说明文,则以“默读为主、朗读为辅”,可选择重要字、词、句,多朗读几遍;若课文是小说(一般中学阶段小说篇幅较长),则先默读,再选取重要段落进行朗读。如必修二中《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则较长,让学生全部朗读多遍是有些吃力的,以默读为主更好,可选取最后两段让学生朗读。

预习材料还包含作者生平材料、写作背景材料、以及其他可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材料,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提供之前学过的他的《春》等等。作者生平材料尽量选用传记文章,可结合《传记选读》,如学习《想北平》之前,可先让学生阅读《传记选读》中的《老舍自传》,这样既加强可读性,也使学生对作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更为感性的认识,写作背景材料可贯穿在作者生平中。而这部分材料多用默读形式。而默读的缺陷在于学生容易分心,所以加强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尤为关键。

“补充”材料,即对学习的课文进行巩固、补充说明的材料。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应试潮流对我们的课堂也有着诸多的限制。所以若教师对课文有一些生发,则可利用早读课。

补充材料,首先是文章的复习,朗读之前学过的课文,不限于前一天的课文复习。

其次,笔者认为可补充一些易读的文章解读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作者自己对文章的分析阐释,或者他人的评论等等。这部分材料则以默读为主。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常规课上,我们仍要抓住文章本身来教学,但是语文课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无法引起学生较为深入的思考,不思考就无自己的收获。提供一些解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疑问与思考。比如《名作赏析》这本杂志中就有很多对文章的新解读,新观点。如余光中先生的《论朱自清散文》就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篇目进行了述评。

“拓展”材料,即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延伸,扩展知识面的材料,也包含有助知识、方法迁移运用的材料。可以提供一些美文、经典给学生朗读,使其感受中国文字的优美,中国文化之深厚。比如可提供泰戈尔的一些短诗、《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贾平凹等著名散文家的文章等。

当然早读课仍是以书本为主,其他的材料都是辅助作用。

二、怎么读

早读课该怎么读?上文已论述了两种读的方式——朗读、默读,以及它们的不同运用。除此之外,早读课的读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集体指导中,教师需不断向学生明确朗读、默读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读的作用,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需指导读的方法,朗读要注意断句、停顿、高低音、情感等方面。如朗读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文,有一处较难的断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说明,并阐释其断句原因。朗读《沁园春·长沙》要读出领导者所具备的那份豪迈与不羁。默读则要有重点、抓关键、做标记。当然光纸上谈兵可不行,教师需借助多媒体加以示范,可以是名家朗读,但最好是教师的亲身示范,将更有感染力。个别指导是在教师了解了学生“读”的困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学生是态度上有欠缺,这种学生需进一步向其明确朗读的功效,并用借助优美的文章使其领略到其中的趣味,有的学生朗读是过嘴不过脑,这时教师需对他的朗读提出一些问题,促进其思考。个人指导的作用不仅仅在指导本身,它更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于“读”的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为朗读制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优美的意境。不要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在监督他们。所以教师在早读课上应更为随和,对学生的表现应多加鼓励。一般教师会给自己的朗读配乐,而往往忽略了早读课上为学生的朗读配乐,一些优美的或感人的课文都可以通过配乐的方式加强感染力,如《我与地坛》可配以《二泉印月》这种较为哀伤低沉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录制学生的朗读,再播放录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美。

再者,语文早读课的形式也应不拘一格,不是赶着羊群前进,而是带领羊群领略青草的芳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教师朗读学生点评、学生范读(尽量给学生以平均的机会)、朗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对朗读兴趣。

三、让早读成为习惯

习惯是经久养成的生活方式,要让早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必须使它从外在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要实现这个转换,笔者认为需具备三个条件:价值认同、兴趣、坚持。

首先,要学生认识到朗读的价值,“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1]朗读是训练读的同时也训练听说写。光说教,说服力不大,教师可以请善于朗读的学生现身说法,这样的活例子更易为学生接受。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补充优美的、可读性强的材料,以及各种朗读活动来培养,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一旦学生对读有了兴趣,就能自主地读。而所谓坚持,更多的是在兴趣还未培养起之前,而坚持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若有朝一日,工作后的学生仍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早读,这也是教师的极大欣慰。

语文早读课,一个重要又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既然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用于早读课,就应该有所收获。本文的论述只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并不意味着将以上内容杂糅在一块。具体的设计安排仍需考虑学期教学计划、课文教学目标、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洛桑旦普.中学语文早读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