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或曰“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与生命。然而,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纯真实、客观的记录往往是难以实现的。本文即从传播学的“把关”理论说起,探讨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从“把关”理论谈纪录片“纯客观”的不可实施性

传播学中的“把关”理论,起源于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在二战期间对美国家庭食物购买决策的研究。1950年,D.W.怀特(D.W.White)采纳并运用了这一概念,对美国一家报社电讯编辑的新闻选择过程做了个案研究,把该编辑取舍新闻的行为称为“把关”行为,从而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1969年,巴斯(Bass)对以往的“把关”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闻流动内部的“双重行为模式”(如图1),认为最重要的“把关”行为发生在新闻组织内部,且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①

图1

实际上,“把关”现象不仅仅在新闻领域,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言:“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只要是涉及信息传播的活动,便会出现把关人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像机应该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②纪录片作为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活动,在摄制过程中,也存在着“把关”的行为,这些“把关”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纪录片的“客观”、“真实”色彩,或积极或消极地制约着纪录片的文本构成与价值体现。

首先,选题是纪录片制作的首要环节,制作哪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投资商的“把关”工作。他们要考虑的有市场因素、政治因素、受众欣赏因素等,在这里,“把关”即是融入上述多种因素的投资方的选择过程。在现今的大环境下,常见到的是受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的影响。如《复兴之路》,则是顺应中华民族复兴主旋律而制作的典型。如果说受政治因素影响而制作的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积极的社会意义,那么为了市场的商业因素而制作的煽情类产品则会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第二,在具体的摄制过程中,导演及具体创作人员的“把关”作用凸显。此时的摄像机所记录的现实,已融入了他们的主观写意活动,甚至是其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的体现,直接影响着作品情趣的高低,甚至事件本应有的客观走向。如十几年前,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播出的纪录片《毛毛告状》,讲述的是一位打工的父亲因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而不肯认子,经由媒体的介入、司法鉴定继而相认的事件,即是由于拍摄方的介入而改变事件原初发展的案例,其间渗透了创作人员的主观意愿,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使命,虽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与坊间热议,却成为被业界广为诟病的失败之作。

第三,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面对大量的拍摄材料,又将经历一次更加细致的“把关”过程。相同材料的不同组合,某些材料的删减、凑合,甚至可以得出与原来意义截然相反的叙事表达,这是在“暗处”的把关,更凸显出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投射。也正因如此,对同一事件、同一题材,不同的创作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所创作的纪录片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如何正确把握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

首先,对“客观性”的正确认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纪录片大量运用同期声、跟拍、长镜头等纪实手法,强调“让主体说话”,追求客观真实效果,消除拍摄者主观倾向的流露,以最大限度展现客观现实,这种单一的指导方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的完善与发展。我们必须明确,过分强调“纯客观”和“原生态”是片面的,它会把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选题,诸如历史、考古等题材挡在纪录片的大门之外。因而,对纪录片“客观性”的正确认识,成为新时期纪录片创作的首要工作。我们可以采用同期声、动画、故事片资料、情景再现等艺术手法,替代那些曾经发生但在现实中又不可能拍到的关键性场景。通过画面强化观众对真实性的感受,同样有着积极和合理的意义。

第二,对创作者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对纪录片“客观性”要求的放松,并不意味着可以违背社会现实与事件的原本面目,并不意味着创作者可以肆意加工改造。在纪录片创作日益商业化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纪录片承载着传递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社会功能,它不仅要为今天的人们开启一扇认识真实世界的窗口,也在为后人留下一份影像资料。商业性常伴随着娱乐化、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创作者在追求市场效益、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应关注纪录片理应担负的记录社会现实、保留历史史料的责任。

第三,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切忌低俗。故事化是纪录片创作的常用手法,而在“故事”的讲述中,如何表现则成为影响纪录片质量与风格的重要因素。情节的跌宕起伏、曲折多变自然会使受众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进而赢得受众的心理参与度的提升,为纪录片赢得更高的收视效益与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小题大做。创作者必须恪守事件的发展规律、尊重事实的本真面貌。为满足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而设计的情节,只会使作品陷入备受抨击的境况。

综上所述,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在现实的创作中,“纯客观”的纪录片创作是难以实施的,一味追求“客观性”,只会使纪录片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我们应在正确认识纪录片“客观性”的基础上,把握纪录片创作所应重视的问题,以务实的态度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承担起所肩负的社会使命与文化责任。

注释: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52页

②【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第161页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