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餐厨垃圾去哪儿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餐厨垃圾去哪儿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催人奋进的事迹很多都是记者亲身体验过在基层写出来的。带着感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普通的劳动者,用对劳动者的深厚感情,真实地记录每一次感动的瞬间。

近日,《经济》杂志“走基层”记者深入北京市东城区的餐厨垃圾收运分类工人们,与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起踩着油腻打滑的黑浆,吸着恶臭刺鼻的腥味,用手分拣着餐厨垃圾中的杂质用几天亲身体验的鲜活经历记录了这群劳动者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9月20日,星期二,多云

入秋的北京有些凉意。上午8:30,记者如约来到了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当我们提出想看看工人们目前的工作情况时才知道来晚了,因为这个时间,工人们已经到了收运餐厨垃圾的收尾阶段。由于餐厨垃圾收集和运输的特殊性,工人们一般都在大家上下班高峰之前完成此项工作。

为了不错过这个难得的体验和采访机会,在再三的请求下,我们跟着东城区餐厨垃圾临时中转站的王大爷一起来到了某餐馆回收餐厨垃圾。王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工作是从早晨六七点钟开始,骑着垃圾收运车走街串巷,在固定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收集泔水和餐厨垃圾。王大爷说,这已经是他上午跑的第五趟了,这趟完了就要等到下午两三点钟再去收,一般一天一个人可以收运两吨左右垃圾。看着王大爷吃力地把垃圾倒入桶中,油腻乌黑、恶心发臭的餐厨垃圾伴着阵阵让人呕吐的腥味随之而来,不时有油腻的黑浆溅在脸上身上。旁边的行人远远地绕道走开,我与同行的记者小雷也在一旁捂住了鼻子。

“这行很辛苦,也没人愿意干,年轻人不愿干也干不了,工人不好找,因此干这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来自较贫穷和偏远地区的农民,年龄大部分都在50多岁。目前东城区餐厨垃圾临时中转站有25个工人,12个人负责收运,其余的都在中转站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垃圾的分拣。”随行的东城区城市管理综合委员会主任谢申介绍说,北京市东城区是在全国最早实施餐厨垃圾分类的地区,2009年10月底餐厨垃圾临时中转站建成,开始对整个东城区推行餐厨垃圾免费回收,为饭店配备密闭式餐饮垃圾收集桶,并由餐厨垃圾车对垃圾进行定时回收清运。目前,东城区已有200余家饭店纳入这一体系。据了解,东城区北片日产餐厨垃圾量约为190吨,其中83家单位由区环卫服务一中心负责进行餐厨垃圾收运对接,日收集量为15吨;东城区南片日产餐厨垃圾量约为30吨,其中120家单位由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进行对接收运,日收集量为20吨。

此前,东城区城市管理综合委员会邀请近三十位不同类型的经营业户召开座谈会,细化了具体施行办法。最后决定,由东城区依据店面大小为餐饮店核量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桶,并出动餐厨垃圾车在每日的6点至10点、14点至17点两个时间段进行垃圾回收清运。

在采访过程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从事了餐厨垃圾回收近两年多的杨志德老人和他的老伴儿。

杨志德今年57岁,来自河南周口的贫困地区,东城区餐厨垃圾临时中转站刚建成的时候他就开始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这个行业中的“元老”了。据老人介绍,当初与他一同干这行的还有他的老伴儿和儿子儿媳,老伴儿孙大妈做的是垃圾分拣,儿子、儿媳干了几个月吃不了这苦,宁肯回老家继续种地也不愿再干这种又脏又苦又累的活了,而两个老人却一直坚守着。当记者问到能够坚持下来的理由是什么的时候,杨大爷扯了扯衣服笑着说:“在农村比这更脏更苦更累的活儿多得是,总不能嫌这嫌那吧,所以在城里我们啥活儿都能干,也就谈不上坚持不坚持了,有活儿干就好!”说完,杨大爷继续熟练地往收运车上装垃圾桶。听着这么质朴的乡音,看着眼前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记者突然觉得他格外的感人和亲切。杨大爷听说我们要跟他一起去收运垃圾,腼腆地笑了起来,冲记者摆了摆手说:“你们干不了,跟着看看就行了,别弄脏了衣服。”就这样,杨大爷带着我们开始了他下午的工作。收运车骑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崇文门附近的一家餐馆。杨大爷告诉记者,根据不同餐馆垃圾的多少,城管委专门配备了两种型号的垃圾桶,大桶能盛放大约100公斤的餐厨垃圾,小桶则减半,算下来一车四个桶,装满了也有三四百公斤。借助垃圾桶的轮子和路边的台阶,杨大爷熟练地将垃圾桶装入车内,接着再去下一家。在路上,他跟我们介绍,有些大型的餐馆和单位食堂每天要来四五趟,最多的餐馆能放18个桶。我们打开刚刚收回的餐厨垃圾,有些分类比较彻底,但是有些却明显掺杂了报纸、塑料袋、纸巾等很多东西,无形中加大了垃圾分拣的工作量。一趟跑下来,回到中转站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了,杨大爷换上新桶再次出发,他脸上的笑容却丝毫感觉不到对这份工作的抱怨,可我们却深深地体会到了收运工人的辛苦。

9月21日,星期三,晴

阳光明媚的北京温暖宜人。昨天的工作使我们这些坐惯了办公室的人精疲力尽,可记者还是决定起早提前赶到现场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工作。第一天的好奇、忐忑、新鲜甚至兴奋的心情已经被这项工作的艰辛和困难冲击得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敬佩和感动。

下午的第一趟垃圾全部收运到位以后,记者来到了垃圾分拣车间,准备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当我们还未踏进垃圾分拣车间大门时,一股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随行的记者小雷忍不住跑到一边干呕了起来。可专心致志工作的孙大妈看到记者来时,却满脸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并示意记者给她拍照时拍的漂亮一些。孙大妈是杨大爷的老伴儿,她从事这项工作如同一辈子跟随杨大爷一样无怨无悔。她说,从来没有人看得起他们,更没有人关注他们,别说记者了,就是普通人见了他们也躲得远远的,因为他们身上的那股味道确实让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他们仍然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着。

孙大妈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儿每天5点多起床,简单地吃过早饭后,杨大爷就要开着收运车到指定的回收点去收集餐厨垃圾,垃圾运回中转站后再由像孙大妈这样的工人进行分拣,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清理出来。秋冬季节还好些,到了夏季,别说这种恶臭和恶心,就是室内近70°C的高温,也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然而他们每天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近8个多小时。

正当我们穿好工作服,戴上手套,来到垃圾传送带前时,一大桶垃圾恰好被上面的工作人员倒下来,乌黑的泔水四处飞溅,我们两个急忙四处躲避,仍然溅的满身都是。“姑娘,别说是你们,这么脏、这么累的活,我们刚开始也不愿意,半年以后才慢慢适应过来。”从事了餐厨垃圾分拣两年多的田云山师傅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谁也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但这总得有人干啊,干了就要敬业、就要干好。”记者直言在还没有下基层的时候,自己说出来的话有些大言不惭,不到基层,根本无法想象和体会到这群劳动者的艰辛;不到基层,根本看不到这群默默无闻的平凡人怎样做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工作;不到基层,根本无法感受到这群人的冷暖人生和同样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记者在跟随体验的过程中,深深地了解到了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时间的难熬,宽大的工作服下,短短的几分钟,身上就湿透了,夹杂着令人晕眩的恶臭,别说劳动了,就是站几分钟都给人以窒息的感觉,可这群工人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劳作着,春夏秋冬无怨无悔。

餐厨垃圾运到传送带上后,孙大妈示范着要拣出什么,要注意什么东西会扎手,记者再次忍住想要呕吐的感觉,将手伸进粘稠的厨余垃圾中开始翻拣。工作比想象的还要辛苦,垃圾在传送带上不停地通过,就要不间断地翻找,然后把拣出的生活垃圾扔到身边的桶内。没多长一会儿功夫,我们两个就已经手臂酸痛,看着56岁的孙大妈在旁边头也不抬熟练地拣着,心里惭愧之余不禁佩服起来。也许只有当更多的人体验到这些一线工人工作的辛苦时,他们才能真正去认识节约粮食是多么可贵,而做好垃圾分类也是至关重要。

像杨大爷、孙大妈这样的工人,每天和很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一样起早贪黑默默奉献,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和生活艰辛呢?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这项工作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呢?

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谢主任介绍说,目前他们所做的餐厨垃圾的回收工作正在全区范围深入展开。近期,新东城区以簋街餐饮单位作为综合整治试点,为餐饮企业统一配发垃圾桶、安装沥油设施等,开展免费上门收运,城管委联合街道、商务委、环保、卫生、工商、城管、交通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和整治,严厉打击餐厨垃圾、地沟油的非法贩卖和收运,以点带面,步步为营,进一步推进全区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工作。然而与餐饮单位的谈判协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易事,“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拿着餐厨垃圾回收的合同去跟对方协商,但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和利益链条的某些关系,使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实施起来还是有些困难,部分商家不予配合,工作难度比较大。”谢主任婉惜地说。

一分钟前还是佳肴,一分钟后成了垃圾。由于饮食文化和聚餐习惯,餐厨垃圾成了中国独有的现象。中国餐桌浪费惊人,每天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俗称泔脚,是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物,极易腐烂变质,散发恶臭,传播细菌和病毒。餐厨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字显示,北京市每天产生1200多吨餐厨垃圾。清华大学环境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不低于6000万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餐厨垃圾没有专门的管理规定。有些餐厨垃圾不加处理地喂猪,或被不法商贩回收提炼废弃油脂(地沟油),或与普通生活垃圾一起填埋。要知道,合理利用餐厨垃圾是增加资源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这种利用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动案例。

9月22日,星期四,晴

秋高气爽的北京格外美丽。今天的计划是去河北廊坊的“大厂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去了解餐厨垃圾回收分类后的加工和处理情况,可以说,一线工人的辛勤劳动,都要通过最后的这一道程序体现出来。

2010年8月份,东城与崇文两区合并以后,餐厨垃圾处理量加大,玉蜓桥厂区无法负荷。经多方协调在离北京较近的河北省大厂县选址建成了今天的大厂再生资源利用基地,而现在的玉蜓桥厂区也变成了临时中转站,只负责餐厨垃圾的收运和初步分拣工作,后续饲料添加剂的制作全部移至大厂基地进行。

记者来到大厂基地进行实地采访时了解到,该基地从2010年底开始兴建,今年7月份投入试运行,占地面积80余亩,其中餐厨垃圾处理厂占地13359平米,日处理量可达200吨。大厂基地是由东城区城管委利用垃圾减量节余经费建立的。据基地负责人谭师傅介绍,一辆垃圾车6吨的垃圾量最后能够产出1吨左右的饲料添加剂,烘干过程中能产出大约75公斤左右的废油,这些废油再由相应的公司回收制成生物柴油。

然而,目前很多地方对餐厨垃圾的回收和利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拿建立在河北的餐厨垃圾回收基地来说,经过回收处理的餐厨垃圾按国际标准生产出来的饲料添加剂,蛋白质含量高达30%,然而,却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只能是自己想办法找销路。同时从东城区在餐饮集中点“簋街”推行的餐厨垃圾回收工作来看,也是阻力重重,因为环保意识的缺乏和利益链条的牵绊,使得部分商家对政府的这些政策很不配合甚至是抵触,记者也想通过这篇报道在这里呼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餐厨垃圾回收利用的整治、监管和支持力度。

后记

几天的“走基层”体验采访结束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行走在下班的路上,看着行色匆匆的人群,心里无限的充实和感慨,觉得我们是如此的幸福甚至是幸运。我们不用在那种环境中工作,我们不用为身上散发着味道让人躲避嫌弃,我们不用为吃饭浪费而付出什么,我们在无忧无虑地享受这美好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乐。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许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在为我们创造着幸福和洁净的生活。都说劳动是最光荣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有酸甜苦辣,也有悲欢离合,然而正是这样一份职业恰恰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光环。我们,或许真的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树立环保和垃圾分类意识,让城市每天减少一些餐厨垃圾,让工作在一线的他们能够减少一些工作量,还城市一片净土,给未来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