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干眼症的诊治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干眼症的诊治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7 - 79 - 02

【摘要】目的 分析干眼症的相关发病因素,讨论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就诊于我科125例干眼症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并分析成干眼症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结果 年龄在30~40岁人群中超过20%患有干眼症,70岁以上患症率高达35%,女性多于男性,长期从事电脑工作、处于空调房间者、司机、教师、公务员、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者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干眼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眼科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去除诱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对减少干眼症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关健词】干眼症;诊断;防治

干眼是指由于泪液的质和量的异常或泪液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的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1]。其症状通表现为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视物模糊、眼红、角膜接触镜不耐受。任何年龄组都可以发生干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龄40岁以上者超过6%的人患有干眼,65岁以上患病率14.6%。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我院门诊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以眼干等不适为主诉来就诊125例干眼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为16~70岁。所有病例均排除明显的全身性疾病史和长期服药史,排除屈光不正及其他疾病史。

2 临床症状及检查项目

2.1主要症状眼干涩、视疲劳、眼痒感、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红、眼异物感、畏光流泪、球结膜出血、不能久视等自觉不适症状一种以上。

2.2 检查项目(1)Shirmer泪液分泌验:将泪液试纸上端反折5mm,置于中外1/3结膜囊处,轻轻闭眼稍向上视5min后取出。观察试纸被泪液浸湿的长度,少10mm为阳性。(2)泪膜破裂时间(BUT)的测定方法:将10g/L荧光素钠溶液滴入结膜囊内,让患者瞬目2~3次使料分布均匀,然后在裂隙灯检查患者最后一次瞬目到出现干燥斑的时间。诊断标准

2.3 诊断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在确定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后(1)BUT≤5s时主观症状1项可诊断为干眼症。(2)5s

3 结 果

3.1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125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眼部干涩。88例(71%),视疲劳52例(66%),眼痒76例(61%),视物模糊、视力下降67例(54%),畏光流泪、眼痛55例(41%),球结 膜下出血3例(2.5%),电脑使用过多者31例(25%),长期处于空调环境者23例,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11例,长期滴用眼液10例。女性73例占59%,男性52例占41%。

3.2干眼者年龄性别的分布 (1)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这与性激素有关,特别是雄激素对泪腺的形态、生理和免疫有调节作用。雄激素还有调节睑板腺向泪膜 中分泌油脂的功能[2]。(2)年龄:从调查中知中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尤其中老年妇女患病率较高,可能与更年期的内分泌失调有关。

3.3 生活及工作环境与干眼症的关系长期处于空调环境或使用电脑者、司机、公务员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目前干眼症的发病年龄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这与配戴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过度使用电脑及空调的普遍应用有关。使用电脑驾车等可使瞬目频率减少,瞬目间隔期暴露的眼表面积增大,或在空气流通差的空调房间时间过长,均可使泪液的蒸发加速而引起的干眼症。社会压力增大造成心理负担过重,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到泪液的分泌。

3.4 干眼症的防治(1)注意休息:充足的休息能有效地预防干眼症的发生。(2)用眼卫生: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时要隔段时间放松一下,看远处或做眼保健操。看电脑时使电脑屏幕低于眼水平线。(3)食疗:饮食中多吃豆制品、鱼、牛奶、干果、大白菜等。(4)补充人工泪液:选择与自然泪液成分接近,作用时间长的替代品,避免长时间应用含有防腐剂的人工泪液。(5)减少泪液蒸发,促进泪液分泌。(6)有明显诱因者应积极去除诱因,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及接受相关治疗。

4 讨 论

干眼症因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多数为主观症状。如不细心询问病史及详细检查眼表很容易被误诊漏诊。所以干眼症患者的发病率可能要高于调查结果,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结膜炎、点状上皮炎、病毒性角膜炎等。长期使用各种抗生素及抗病毒类药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重眼表损害,致使症状更加明显。因干眼症患者眼部无器质性改变,很容易被误诊为健康眼而不给于任何治疗。近几年来干眼症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向低龄化发展趋势。因此干眼症应引起眼科医师足够重视,尽量做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杨培增主编. 眼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

[2] 朱志忠. 实用眼科学.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