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析《孟子》中的双宾语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孟子》中的双宾语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宾语可分为近宾语(或间接宾语)和远宾语(或直接宾语)两类。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本文以《孟子》这部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分类、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分析出《孟子》中有双宾语动词28个。

关键词:孟子 及物动词 双宾语动词

双宾语结构是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一个述语动词同时带了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分别同动词构成述宾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构成直接的结构关系。我们把位置在前的也就是动词后的第一个宾语称为近宾语(也称为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称为远宾语(也称为直接宾语)。其中双宾语结构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并且是及物动词中的准他动词。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反映战国时期汉语实际面貌的代表作品,也是反映先秦时期书面语实际面貌的代表作品。《孟子》全书总字数35382个,根据判断动词的标准可以确定动词有1037个,根据统计,其中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有28个。本文主要探讨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双宾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几个问题。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孟子》中一共有79个双宾语句子,其中 “谓”(23次) 、“为”(13次)、“与”(7次)、“教”(5次)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其他动词大多是一次或两次。

一.《孟子》中双宾语结构的判断标准

我们认为确定宾语要兼顾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在形式上也就是从结构上说,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后面,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直接组合,可以构成以动词为核心的结构。如果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在句中出现,但不是作动词的宾语,而是由介词如“以”、“于” 引出,那么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不把它们看成双宾语句,至少在表层也就是从形式上分析不是,如:

(1)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9・5)

(2)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4・10)

对于例(1),“天下”是“与”的内容,在意念上正是宾语。但是在语法结构上,却不是这样的,“以天下”在句子中作的是状语,修饰动词“与”。例(2)中,“时子之言”是“告”的内容,在意念上二者是被支配和支配的关系,但是在语法结构上,却是状中关系。对于例(1)(2)这样的句子,有人认为它们是后来被称为处置式的“把字句”的雏形,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不认同。

另外对于在本书中出现的大量的“为”字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为”作介词时,通常用来引出替事,即施事发出动作的服务或帮助的对象,介词“替、为、给”常用来引出替事。根据语义学理论知识,我们知道替事只能置于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置于动词后作宾语,如现代汉语中的“我们为人民着想”,不能说成“我们着想人民”。在《孟子》中出现的例句如:

(3)子为长者虑。(4・11)

(4)汤使亳众往为之耕。(6・5)

上面两例中,“为”均为介词,可译为“替”,我们分析为替事句作状语。

当“为”作动词,表示“担任、做、当”等意义时,可以带双宾语。此时近宾语表示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处所、事物等;远宾语是受事宾语。如:

(5)愿为圣人氓。(5・4)

(6)季任为任处守。(12・5)

前人指出,在古书中,有施授意义的动词都可以带双宾语,这条规律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孟子》中也适用,如:“与”(给予)、“授”(予、付)、“馈”(馈赠、赠送)、“遗”(赠送)等。

(7)子哙不得与人燕。(4・8)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

2.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3.李佐丰.先秦汉语实词.北京广播学院.2003

4.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崔立斌等.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曾剑.动词研究.山东大学.2008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