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生物课堂的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构筑和谐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乐于参与;以“疑”引思,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以“景”诱思,激发探究的兴趣等等策略,提高生物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生物课堂 教学方法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84-02

围绕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让教师充满激情,实施新课程下标准,必然产生新教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使学生学习充满活力,也就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以知识为载体,以情境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探究氛围和意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1 构筑和谐课堂氛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1.1“蹲”着看学生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在教学中应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比如当老师提出提问时,探出身子,手心向上,请说说 “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目光对视,送去期待与鼓励;自尊心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非常可贵的,但也是非常脆弱的,它就像一张白纸,一旦你捅破了它,他就会“破罐子破摔”。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不要总端着老师的架子,站在学生面前指手画脚,而应以朋友的眼神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同学们面前的形象。

1.2带着“微笑”进课堂

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用微笑来代替语言。比如,对于发言较好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赞赏,“好,你的想法有道理,有创意,令人信服”;对于想发言而又不敢说的同学,微笑是对他(她)安慰,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没关系,再想想;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你的思维很独特,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因此,老师应该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这样,学生就能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大胆发言了,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新课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组织者、促进者,欲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探索、敢于大胆猜想和质疑,必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一个民主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共享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或认可,从而焕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有生命的课堂活力。

2 以“疑”引思,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科学世界中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讲苏教版八年级生物20章第1节,“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教师提出一个疑问:怎样繁殖石榴树?有的学生说用压条法,有的学生说用嫁接法,有一学生提出用压条法繁殖石榴树不方便,此时,教师以“疑”引思, “用压条方式繁殖石榴树有什么不方便?怎样解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于是组织学生进行议论,通过讨论争先恐后交流回答,有的说,石榴树枝条硬、枝太高,难埋到土里;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石榴枝条压在花盆里,再把花盆底下放上石块,同学提出用石块碍事,把花盆吊在树枝上;又有一同学说,“花盆太重吊不住,用塑料包上土代替花盆。”通过上述同学们的议论,顺利得出了正确方法——高位压条法。

又如苏教版八年级生物21章第一节,在“认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中,笔者是这样以“疑”设计的:

1、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孟德尔研究豌豆的哪种性状?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孟德尔得到了什么启示?你是怎么理解的?

2、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探究实验过程。

3、学生分组讨论:(1)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难道控制矮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2)第二代种子长成的植株有高的,为什么也有矮的?并且高的比矮的多得多!

4、动手画出遗传图解。

学生通过以“疑”阅读、实验过程展示、问题讨论、画遗传图解等活动,引领学生有效参与,推进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以“景”诱思,激发探究的兴趣

探究的动力来自学生于对问题的好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情景创设可从相关自然、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论,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在“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的教学对话情景片段如下:

师:媒体展示一张父、母、子的家庭合影照片。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的长相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像父亲?什么地方不像妈妈?哪像母亲?哪不像父母?

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生1:孩子的眼睛像妈妈。生2:孩子的鼻子大像爸爸。生3:孩子的圆脸像妈妈圆脸。生4:父亲是双眼皮,孩子是单眼皮像母亲, ………

师:像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什么?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什么?

生:亲子间的相似性称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分析基因对生物的性状的控制”。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生:有耳垂、身高、发色像父母…

师: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生:同组同学互相讨论后回答,……。

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媒体展示图片)。

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有高矮、胖瘦、黑白等)。

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师:评价了学生的猜想,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第7页三个问题,……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伟.谈课改环境下生物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1-2.

[2]曾劲松.不容忽视的学习品质[J].中学生物教学,2006.10.

[3]徐土昌.构建教学情景的创设[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

[4]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