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次研讨会,四个加油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次研讨会,四个加油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部门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有四次之多,正是这几次研讨会给我信心、给我力量,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也因此为自己不断确定新的目标。

从表面上看,记者的工作是简单而又重复的:辛苦赶会,奔波采访,整理笔记,谋篇布局,动笔写稿,期盼采用。一篇稿件发表了,或者还没有发表,就开始计划进行下一次采访。就这样,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者总是紧张、忙碌的,也无暇顾及其他。难怪,有人这样调侃: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累……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每次采访都要面对不同的题材、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采访对象,这就要求每次采访都要发现新的亮点,每次写稿都要写出新意,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就有点难度了,而要让新闻作品引起广泛关注、令人过目难忘、拍案叫绝,那就更不是一件易事了。记者的工作,常常是一个挑战接着一个挑战。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记者常常在这种挑战中败下阵来,有的人甚至败得丢盔卸甲。有人连简单的东西都写不好,更不要说重大题材了。他们工作了几年,似乎还在原地打转转,并没有走出多远。应付一般会议、活动,写些一般性的小稿,似乎游刃有余,却平淡乏味,总也写不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常常拿不出出彩的东西。特别是遇到重大典型和重要题材,他们各方面的不足都暴露无遗,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漏洞百出。我曾经在一些老记者采写的稿件中挑出了很多毛病,我也曾在获奖作品中挑刺,居然“如愿以偿”。仔细推敲,总能在一些所谓的优秀作品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差错和问题。

我自己的作品也不例外。虽然已有近40年的写作经历、近30年的从业经验,但我对自己写的重要稿件依然是改了又改,每次都能发现不妥之处,每次都会改动多处。就是已经发表过的东西,也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让我感到惶恐不安,也让我意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提高的紧迫性,我也非常渴望有脱产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工作繁忙,学习的时间很有限,离岗进修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一离开岗位就要唱空城计了。

新闻工作常干常新,不仅需要了解社会动态、捕捉新闻线索,而且需要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业内发展趋势。否则,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因此,各级各类新闻单位都应该把记者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能只使用不培养,不能只布置采访任务而不布置学习任务,不能只安排工作时间而不安排进修时间,不能只统计发稿数量而不统计进修学时,只让记者为写稿而写稿、为完成发稿数量而疲于奔命。有一家新闻单位的一位记者,在一个月内居然发表了几十篇稿件,所在单位和本人常常以此夸耀。在我看来,这实在不值得提倡,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据了解,各新闻单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同,做法不尽相同,结果当然也大不相同。

我所在的光明日报社,有多种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形式。除专门针对年轻记者的脱产培训之外,报社还每天组织评报活动,请报社内外各界人士为报纸挑错,而报社内部刊物《新闻研究》更是提升记者业务水平的好帮手,其容量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对我本人来说,报社在1992年4月16日专门举办的“庄电一新闻作品研讨会”,对我影响最大,也让我受益终生。回顾近30年的从业经历,我惊喜地发现:有关部门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竟有四次之多。

第一次就是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所于1992年在北京举办的。当时,我还是一个涉世不深、从业只有7年、在业务上也没有形成特色的年轻记者。正是这次研讨会对我的肯定、希望和对不足的客观分析,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力量。这也是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研讨会。正是有感于此,我为此写出了新闻报道《光明日报社为记者举办新闻作品研讨会》和短评《为记者举办新闻作品研讨会好!》,这两篇都刊登在《新闻出版报》上。

第二次是1996年6月由宁夏记协、宁夏新闻学会为我举办的新闻作品研讨会。时任宁夏日报总编辑、宁夏记协主席李涌泽亲自主持了这个研讨会。记协宋师孔、曹林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更是忙前忙后、热情张罗,令人感动。事后,宁夏日报不仅在头版刊发了研讨会的新闻,而且在几天后辟出专版刊登研讨会的发言和图片,宁夏记协业务刊物还为研讨会刊发了一期专刊,总共约有2万字,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精神鼓励。

第三次是2003年年初,宁夏记协和全国驻宁新闻单位联合会为我的新书《记者的天空》出版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与会者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我对新闻业务的探索。

第四次是2006年11月,我根据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的批示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分别在光明日报、宁夏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出之后,陈建国书记做出批示,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根据陈书记批示精神专门召开研讨会,探讨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会上除了安排我本人发言外,宁夏日报、宁夏广电总台、银川晚报、宁夏新闻网等单位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都对我和我的新闻作品有很深入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后调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做了长篇讲话,宁夏各新闻单位都对此做了充分报道。

四次研讨会,四个加油站。老实说,我很看重这几次研讨会,在我的心中,它们的分量比我获得的所有奖励和荣誉称号都更重。因为正是这几次研讨会给我信心、给我力量,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也因此为自己不断确定新的目标。

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单位号召、提倡、策划、安排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新闻工作者本人。如果本人没有提高的愿望、没有危机感,如果本人自甘平庸、不求进取,如果本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那么各类培训都会流于形式,组织者的苦心也会付之东流。

我从来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自我感觉良好,相反,我总是为自己业务水平不高而惶恐不安,也总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由很多种能力共同构成的,缺少哪一种都是不完整的。所以,一个目标基本达到了,我就会给自己提出下一个目标。

记得刚当记者时,我每年都为自己确定一个主攻方向。首先,我把培养新闻敏感作为基本功,反复操练。结果,我练就了一双新闻“慧眼”,我也因此常常在别人忽视的地方、领域、环节发现新闻,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事物,我也发出了大量独家新闻,有人称我能从“石头缝里抠新闻”,这个本领也真的让我受益至今。学会找米下锅,就不会有断炊之忧了。然后,我又注意提高自己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因为我认为具备不具备这个能力,对一个记者十分重要。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充分挖掘、充分利用每一个素材,不至于糟蹋、浪费本可以大力采写的东西,也不会花去很大精力、很多时间去做“无用功”,付出不该付出的无效劳动。这既可以使自己有所收获,又可以减轻编辑部许多环节的劳动。在此基础上,我又相继把写好消息、写好通讯、写好评论作为努力目标,一年重点攻一个。后来有一段时间,中央有关部门提倡记者采写现场短新闻,我又把兴趣转移到写好现场短新闻上来,我也因此成为采写现场短新闻较多且在全国获奖较多的记者。

有了一些业务积累后,我又为研究采写业务倾注大量心血,成为光明日报社写业务研究文章较多的记者之一。有了一点“名气”之后,邀请我讲课、介绍经验的单位也陆续增多,我在原来业务研究的基础上,注意提炼、提升,注意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根据不同阶层听众的口味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演讲,力争让所有人都能听得津津有味、有所收获,绝不让他们感到浪费时间。也许因为我总是认真对待每一次演讲吧,我的演讲还从没有出现过听众心不在焉、提早退席之类的尴尬场面,我也真的赢得了不少“回头客”——有好几个单位的负责人在听过我的演讲之后,又再次邀请我去讲课,有的竟有四五次之多。

为了当一个“全能记者”,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又写了不少杂文、时评,自己也从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观察分析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记者水平的高低就从这方面反映出来。而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没有止境的,需要终生努力。让新闻语言更准确、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是我当记者近30年矢志不渝的目标,这种探索是艰苦的,也是充满乐趣的。现在,我则把有思想、有深度、有信息量、有影响力作为自己写稿的主要追求目标。

总之,我认为,新闻写作的学问,是高深的,是无穷尽的,值得我们不断追求,谁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那些自认为已经很高明的人,恰恰是欠缺较多的人。

一个教书匠与一个教育家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尽管很多人看不出来;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与一个文学家的文学作品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尽管都是在用文字表达思想;同样是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质量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尽管很少有人做这样的划分,但读者还是能够读出来的。

提高,是在默默努力、日积月累中实现的;落伍,是在浑然不觉、年复一年中形成的。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在同一家新闻单位工作的人,业务能力竟然相差悬殊;同时参加新闻工作的同学,分手几年后,有人仍在原地踏步、令人惋惜痛心,有人则一骑绝尘、令人刮目相看。同样是几十年的人生,有人轰轰烈烈、硕果累累;有人则平平淡淡、两手空空。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不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单位的使用、培养和人文环境,也离不开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勤奋努力。我们寄希望于单位,又不能依赖单位。演员,需要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要想成为名角,还需要高水平的导演和艺术创作团队。同样,新闻单位为采编人员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并提供有力的指导、有效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毕竟是外因,自身是否头脑清醒、是否不懈努力、是否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生,才是内因,才是关键,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经历了近30年的历练,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也获得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奖项了,但我依然认为自己在新闻业务上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我的职业生涯再过几年就要结束了,但我认为我还需要加倍努力。我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弥补这些不足,少给单位造成损失,少给人生留下遗憾。

(作者为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站长、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本刊点评

媒体要鼓励记者成名

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提升,固然离不开自己内在的努力,但其努力的成果需要得到外在的认同。如果一个记者的努力和报社的肯定、读者的赞美形成及时的互动,就会产生良性循环,使记者工作得更努力,工作成果也就更多更出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此早有研究,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两个重要的心理欲求。现代人的生存、安全等低层次的需要早就得到了满足,因此对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欲求更加强烈。

1992年,光明日报社为一个从业7年的年轻记者举办个人新闻作品研讨会,这对记者本人来说,确实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记者会以更加努力和出色的工作来回报媒体。庄电一先生能成为全国名记者,得益于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得益于他一项能力一项能力地努力提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奋勇登攀。他的成功,就是外部激励与个人内在努力良性互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