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动”为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动”为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教育教学的一般模式,以数学教学为例,阐述了培养学生动情、动口、动手、动眼睛和动脑能力的必要作用,描绘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画面。

关键词: 动情; 动口; 动手; 动眼; 动脑

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这是当前教学界已形成的共识。因此,深入研究并开发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共同构筑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简单地讲,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关键则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难点、以及课型特征、选择动点、设计动点,把知识点合理地处理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要注意调控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

一、动情

情感能撞击学生内心深处的火花,产生学习动力,情感教育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有效而持久的良方,也是教师应注意体验的教学方法。

1.善交流,培育师生情

人的行为受情感支配,教学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课程,因此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还要求教师有渊博的数学知识,高尚的敬业精神,更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本领。

2.创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它对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影响比能力、教法、学法都大,兴趣牵动着学生的各个环节。因而我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必须竭尽心智,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死板的理论推导,众多的习题,频繁的考试,那就只能起到知识的传递作用,没有起到教人做人,升华精神境界的作用。

另外,不断激励学生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因点滴进步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动口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知识的传授是靠语言进行的。但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少的可怜,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我们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语言,而很少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课堂成了一言堂,其实,学生动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方便、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动口能力的培养。

1.答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答是最普遍的一种让学生动口的方式,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尽量让学生多讲。如在概念教学中,由学生从自己概念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教师作出评价:在解题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讲自己的思路,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即使学生的思路受阻或解题过程有误,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讲,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原因,也可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上讲台扮演教师的角色。

2.提问

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提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认真倾听,耐心细致地回答,并给以鼓励,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胆魄,尤其是关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少向老师提问,这并非表明他们没有问题,他们也想问,但又怕老师会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自卑感强,心理上障碍。因此,老师会消除其畏惧心理,营造宽松、自由、平等、和谐动口提问的氛围。

3.讨论

课堂讨论很受学生欢迎,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比老师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应先保留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并组织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能力和研究能力。但不是所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都有最好的效果,讨论题过于容易,激发不了学生讨论的热情;讨论题难度过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也收不到成效。只有那些有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有一定灵活度,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多数学生能发展意见的问题,通过讨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动手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机会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动手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建议每个学生要备一本笔记本,听课时,要勤动手把疑点和想法记下来,脑子里冒出的哪怕是微弱的思想火花都应细心保存,决不让它轻易熄灭,这样时间一长,学生手头的笔记本就成了帮助学生向知识高峰攀登的宝贵财富。

2.动手画

动手画,即画图形。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画图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画,学生看的做法,把画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在画图中学数学。

例如,在椭圆定义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画图,根据画图过程,得出椭圆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定义理解深刻,特别对定义中这一条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动手答题

动手答题是最传统、最基本的动手方式,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动手演算、推证。改变以往教师算学生看,教师板书学生抄的做法。无论是定理的推证,还是例题教学,都应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索解题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证、演算,最后对学生的推证、演算过程及结果作出评价。

四、动眼

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观看、辩别,它是获取信息、发现真理的基本途径。观察,从数学上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的认识。学生观察品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

例如:解方程:

分析:如果不对方程的结构进行观察,而按一般常规方法移项,平方去根号,结果反而使方程更加复杂,最后只能望“题”兴叹。如果先观察其结构特征,易发现,方程呈 型,于是非常简捷地获得如下解法:原方程等价

于 。由图象法观察易知方程解为 。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五、动脑

让学生动脑,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多思的习惯,就会使他们永满足。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因此,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学生如果思索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发学生动脑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脑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好奇,促使学生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动脑解决问题。

如学生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探求最值时,常忽视基本不等式的前提条件和使用范围致错,为此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1:已知 ,求函数 的最小值

问题2:已知 ,求函数 的最小值

请同学们观察,判断上述解答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分析出错的原因?经过思考,学生很快指出:上述解法是错误的,解1中运用不等式 需在 , 的前

提下成立,但本题 , 可以为负数,不能直接运用基本不

等式处理。解2中,忽略了等号成立的条件,由 得 ,只有当 时,才存

在 ,使y取最小值并不是2;当 时,不存在实数k使等号成立,这是最小值并不是2。

学生的准确辨析,教师及时给予赞誉,可是教师又乘兴追问:“能否从上述错误解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得到正确的解法?”学生再次动脑,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法。

由此可知,教师有意出错,制造思维冲突,通过对错误思维过程的暴露与分析,可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

2.通过设计思维阶梯,促进学生动脑

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中学生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缓慢,思维“台阶”低,“跨度小”,对具体例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必须减小思维的跳跃,适当的“铺垫”,设计思维阶梯,促进学生动脑。

例如,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 ;(3) ;(4) ;(5)

这组题,起点低,跨度小,使中差生减缓思维坡度,可拾级而上,避免了突然性,可有效的诱导和促进学生动脑,使学生在动脑过程中能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增强探索的欲望。

3.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乐于用脑

笔者深有感触,对教材中例题一题多解特别能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在解题教学中,不要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跟老师一致,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教材中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但其中不少题都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在备课中尽量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通过点拨,暗示体现出来。凡是学生能够解答的,教师只作评价和总结。

例如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已知 、 , ,并且

,求证: ,如果直接去证明,学生兴趣不高,

显得有些单调,因此不肯动脑,转而我先由学生去猜: 与 哪个大?这样一问,气氛比原来浓了,猜出结果后,马

上动脑投入证明的寻求中,除了课本上使用的分析法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多种证明法:比较法、反证法、换元法、三角法、定比分点法、函数法和化学法,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竟相发言,课堂高潮跃起。通过此例,学生感到动脑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综上所述,让学生动起来,既不是摆花架子,也不仅是让学生多发言。它所采用的一切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动起来,绝非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们动起来,而是通过教师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使他们自发地动起来。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动学生的脑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