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目标性、逻辑性和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明确的定位,在实践教学里我们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感受意境、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表现”,完成这一目标,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
一.文本细读的教学重点
文本细读,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文章之意,由表及里,精度细读,应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写、边想的读书好习惯。在阅读教学时,文本言语的重点是什么,我们的教师应该以这些重点为基础,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1、细读“矛盾”
教学过程中阅读文本言语时,有言语出现前后矛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仔细朗读,好从中发现文本之中的绝美景致,进而使学生有感而发。例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不难发现,“沉淀”,说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记忆深处的,不是表面的。
2、细读“驳于常理”
人与物的行为在日常和自然界里,经常会出现‘驳于常理’的现象,这也是文本细读的重点。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在贾母寻问黛玉念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然而当宝玉问黛玉时“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的回答却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相同的问题,黛玉回答的却截然相反,这一驳于常理之处正是细读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黛玉为什么这样回答,感受到黛玉的心机聪慧,结合实际感悟寄人篱下情况下人的内心世界。
3、细读“平淡中的回味”
文本细读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进入“平淡中回味、回味中生疑”的境界。在文本细读过程里,有些看似平淡的言语、细节,起初不会引起注意,但反复细细品读回味就会产生疑问。例如《雷雨》中有这么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句对白正常读是看不出疑问的,非常平淡、合理。但反复几次的细细品读后就会产生疑问,如鲁正常回答就说“是的”就应该可以了,后半句显得非常多余。我们多提出几点疑问,再结合上下文本,回味文本细节,就会得出这后半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教学操作形式
文本细读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重点之处进行细读,其操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文本细读——诵读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不断地诵读,在声音的节奏和起伏中感受作家的情怀。“言为心声”,诵读,就是还原人物心声,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最便捷途径。
2、文本细读——比较
在对文本细读时有意识的对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及鉴别,可以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本言语的内涵、特点、优劣,更加活跃思想,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速度。例如:《愚溪诗序》,柳宗元和宁武子同为“愚”,却各不相同,柳是“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宁则“邦无道而为愚”。宁武子是大智若愚的智者,而柳宗元则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能坚守自己的人格的“硬”文人。这就是比较阅读的结果。比较式文本细读,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还广化、敏化、美化了学生的语感。
3、文本细读——点评
点评时通常可以直接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和文本文字旁边,是学生解读文本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点评基本方式:①直接点评文本语言。②借助前人的点评细读文本语言。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教师利用这一点评,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闹”中品味出春日万物争喧的蓬勃生机。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文本正确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点评,直接面对文本,贴着语言的丛林直抵文本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