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构建实效的科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构建实效的科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科学教育在教改之前,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让人忽视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科学教师,如何构建一个实效科学课堂,也成了重中之重。我想实效的科学课堂,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发展,才是科学课堂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善于调节教学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及实施有效的课堂组织。本文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为例,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实效的课堂教学。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效课堂的基础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准备了足够的米饭、淀粉、小瓶碘酒、滴管、棉签以及面包(切片)、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以备上课使用。当然,仅有充分的材料准备还不行,还要课前用每一种材料亲自做一次实验,如面粉、马铃薯、馒头等滴上碘酒后,显示蓝紫色的时间各不相同,亲自做过一次实验后,就可以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有序安排材料的出现,减少实验失误。如在每个学生完成了各自品尝“会变味的米饭”活动后,进入分组实验:在米饭、淀粉上滴碘酒,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再利用淀粉的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以及寻找淀粉的踪迹:在红萝卜、马铃薯、白糖、洋葱、青菜、白萝卜、面粉等材料中寻找。在分发这些材料的时候,我特意让学生分批来领取材料(因为检验的过程同样需要时间,像淀粉含量比较少的材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蓝紫色。把淀粉含量比较少的材料先发),而在领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是急不可待!同时也让每组学生都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比较,让实验做得更完美!全班几乎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了实验中。

其次是做好充分又实用的课前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分为四步:①品尝一口米饭;②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③寻找淀粉的踪迹;④拓展。俗话说,实用才有高效。如第一步:品尝一口米饭!根本不用我说什么,当我拿着米饭说请学生吃饭时候,全体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原本天天吃的米饭,只是简单的出现,便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探究的欲望空前强烈,个个争先恐后。

二、有效的课堂组织,是实效课堂的保证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如何导演好这一场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好教学框架,巧妙编排提问,引领学生一步步向新知识进军,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米饭上滴碘酒,然后说发现了什么现象时,竟然有大部分学生回答是米饭变黑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边缘看起(也可以把米饭弄散了),就可以发现其实是蓝紫色的,是因为颜色太深了,看起来像是黑色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思维活跃的学生。随着新知识的呈现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难免会产生争辩。这时,教师要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如:当在胡萝卜上滴上碘酒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已经变成蓝紫色,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变色,于是让认为没有变色的学生说出理由:是由于胡萝卜本身是红色的,这让滴上的棕色碘酒看起来变成了紫色,只要把碘酒平摊得薄一些,就能发现碘酒还是原来的颜色,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于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轻松而过。(不过,到下课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又拿着他的胡萝卜告诉我,他的胡萝卜已经变颜色了,用纸都擦不掉,说明胡萝卜里面含有少量的淀粉。我表扬他们是一个爱探究的小科学家,让他们研究得更深,拿出更确凿的证据,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得出结论。)

三、多向的课堂互动,是实效课堂的法宝

叶澜教授指出:“只有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地投入的,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充分的互动交流中,能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而教师就是引领者、组织者,引领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多向互动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快速获得知识与技能。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开始品尝米饭激发学生的兴趣,到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再到寻找淀粉的踪迹,及最后的制作神秘的信件。一环紧扣一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接一个的高潮,引导他们思考、交流与讨论。学生在顺利完成各项操作的同时,有效达成了课堂目标,甚至引出了他们更强的探知欲。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想着回家如何制作一封“神秘的信件”给好朋友, 还要比一比谁的信件制作得更出色!更有几个小组的孩子还想着再回去试试家里还有哪些食物是含有淀粉的,准备第二天再交流。特别是在讲到有的苹果中含有丰富淀粉,有的苹果中不含淀粉时,孩子们的兴趣就更浓了,纷纷相约着要回家试试去。课堂气氛愉悦而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互动交流,把科学知识贯穿课堂内外,延伸至生活,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有时候这样的角色比老师教的效果更好。学生甲说想知道人的肉里有没有淀粉,学生乙就马上说:“我敢确定没有。”他的回答让所有人觉得只是在开玩笑,于是让他陈述科学依据。“因为我们受伤时在伤口涂上碘酒,肉没变成蓝紫色。”一个生活的常识结合到了课堂,让其他同学马上理解了他的想法,更激发了他们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的兴趣。

科学课堂教学不能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与训练,这样的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与交流,让多向互动交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只要做到有效地引导,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四、适时、充分、自主的研讨,是实效课堂的最终保障

在实验活动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整理实验数据,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能让学生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所做的实验,在汇报交流中相互质疑,引发思维的碰撞,构建新的科学概念。在本课中,当学生最后把含淀粉与不含淀粉的物品分类归纳好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分析推断一下未研究过的一些相关的同类物品,如:已经知道马铃薯是含有淀粉的,那么番薯呢?藕呢?已经知道青菜是不含有淀粉的,那么菠菜呢?芥菜呢?等等,指引学生从已知的科学经验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两类物体共同特点中,分析推断出一些类似的物品,简单掌握与应用科学类推法,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帮助学生初步建构起含淀粉的物体与不含淀粉物体的科学概念。在课堂上,当我提示学生说这种淀粉是玉米淀粉(外包装上写着玉米淀粉),是从玉米中提取出来的,我们家乡的人们还会从番薯中提取淀粉,我们叫它番薯粉时,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老师!我知道,还有苦楮粉(本地方言,一种野生坚果里提取出来的淀粉,可以做冰凉腐)、藕粉、蛋白粉……”这时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蛋白粉就是蛋白粉,怎么是淀粉了,其他同学也表示赞同。发言的学生也点头表示同意。这说明孩子们不缺乏类推能力,只是缺少更准确的判断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忙,一起研讨分析做出判断,提炼出科学知识。

在学生把实验数据汇报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组数据与自己组数据的差异,可以确定自己组的优点,也可以了解自己组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这种记忆是最深刻的。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能促进学生质疑精神的养成,相对来说,生生之间,更加地平等、民主,评价更能畅所欲言。当然,这种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或确凿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才行。在汇报交流时就出现了一组学生用白萝卜做实验表面有变色,其他小组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可是实验材料却显示他们确实看到了蓝紫色。最后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再观察,发现该组是在切完带淀粉的食物后没有清洗刀而马上切了白萝卜。这样的冲突看似是没有争议,但教师不能马上给出对错的判断,而应让学生去找证据、找方法证明。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以上种种,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让学生做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实效的课堂,不是空洞的讲讲,而应该付诸实施,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时刻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思考,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追求教学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32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