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顺差的“福”与“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顺差的“福”与“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199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6年呈现双顺差的格局。尽管这一畸形结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但持续的双顺差是的中国经济的朝向健康发展的轨道愈行愈远。结汇制度下,中国政府要想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国内的通胀却日益加剧。同样,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将使得人民币重蹈日元的覆辙。“三元悖论”的难题以及长期政策扭曲下的错位配置都要求我们对双顺差的格局进行重新定位思考。

[关键词]双顺差 外汇储备 结构失衡 影响

一、引言

众所周知,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几乎呈现出明显的双顺差格局。双顺差的格局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大量资源的输出,货币政策乃至宏观调控政策的削弱。而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更意味着双顺差格局使得中国经济更加陷入这一窘境。

中国长期规模巨大的双顺差已经使得国内的投资和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经济结构日益分裂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大孤岛。本文从双顺差所呈现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内经济的利弊影响,分析双顺差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同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如何克服现有的困境,希望能够找到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调整现有的畸形机制,从而改善现有的不利贸易条件,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对于国际收支顺差,最早提出相关理论的应该是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托马斯·曼。托马斯·曼认为重商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差额论。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外贸要“少买多卖”,使货币流入多于支出。这一系列理论构成了早期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理论依据。

对于双顺差问题的研究,一般是集中于国内的学者著作。

余永定认为我国的双顺差主要是源于外商的直接投资被央行的货币回笼,增加外汇储备,没有直接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这就造成了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加并存的局面。卢峰认为经济全球化,生产要素在全球内的自由流动所引起的产业专业促使了中国出现双顺差的格局。汤玉刚认为长时期的FDI的优惠体制所造成的企业待遇上的差异是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赞同余永定的调整外贸政策的提议。覃东海根据FDI的四种不同分类方式,将我国的双顺差归结结构性问题。哈继铭则认为双顺差是由于过多的储蓄造成的。

相对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将从正负两个层面对双顺差进行定量分析。

三、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双顺差的正面影响

(1)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双顺差所造成的大量外汇流入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回笼。人民币供给的增加又会使得投资的不断扩大,推动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与产出的增加。无论是就业的增加还是产出的增加都会使得人们的名义或实际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带动人们的消费需求,最后消费也被带动起来,这样三驾马车以此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

Y=C+I+G+X-M

可以得出Y={c/{1-c(1-t)+m}}*X 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乘数效应,每单位的商品出口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c/{1-c(1-t)+m}}*X的增幅。同理,由FDI所做引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为国民收入带来的乘数可以表示为{1-c(1-t)+m},每单位的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可以为国民收入带来{1-c(1-t)+m}*I的增幅。

(2)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通过双顺差的现状分析,我们得出了双顺差的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正是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迫切愿望。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用来购买战略物资,引进技术设备。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这种外向型的经济体提供了很大保障。

2.双顺差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贸易争端不断

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尤其是商品贸易的巨额顺差,是中国商品生产上比较优势的体现。但也和过于推崇出口的贸易体制、多样化的出口鼓励政策相关。在2009年成功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以后,巨额的贸易顺差势必找来更多的摩擦。毕竟经常账户的顺差是以中国的某些贸易伙伴的逆差为代价的。中国商品贸易出口在全球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威胁他某些国家的利益,加剧全球出口行业的竞争,势必会带来金融危机下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打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保护本国产业,防范自己国际市场的萎缩,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纷纷出台。同时,在西方国家所鼓吹的“中国”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调查。

中国的出口产品已经成为全球75%反补贴调查与40%反倾销调查对象。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遭受的贸易壁垒案件超过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三分之一之多。

后危机时代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出了手段更加多样化、技术壁垒成为主要手段、羊群效应明显、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的特点。中国的遭受的贸易摩擦损失将会越来越重。

(2)内部经济失衡加剧

双顺差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也维持或加剧了国内的原本失衡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就存在这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的弊病。国民经济的增长过度依靠投资与储蓄,而作为驱动经济稳定器的消费去日渐萎缩。

高投资、多出口的模式推动了双顺差的产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这种不合理的模式推动下的经济增长使“唯GDP”论的政府长期忽视消费的重要性。回顾各地政府的发展计划,很多量化的招商引资规模、出口规模、投资规模数不胜数,但真正扯到消费的数字却是少之又少。同时,双顺差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使得国内流动性过剩,刺激了投资规模的膨胀,价格的上升,消费的相对萎缩。可见在高储蓄、低投资模式下催生的双顺差又进一步的维系或加深了这种畸形模式。

(3)压缩了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

双顺差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内外有别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外商的进入,我国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内外有别的税收制度、优惠政策。自80年代以来,为了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资本、吸收管理经验,政府不断量化招商引资指标,给予外资以尽可能的优惠政策。但这些导向性的政策在吸引FDI大量来华的同时,却带来了一个庞大的“挤出效应”,其“溢出负效应”应该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4)热钱涌入

以逐利为目的的热钱自2000年开始便大规模的流入中国,而双顺差下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人民币高达25%以上的升值更是坚定了热钱流入中国的信心。自2000年至2010年,热钱平均流入250亿美元,约占外汇储备的9%。

追逐短期利润的国际游资大量来华,一方面是觊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更大程度上是攻击中国的股市与楼市。人民币升值不是热钱进入的目的,而只是直接导火索。无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国内信贷机构不够发达,资产市场仍有大量的盈利机会。大量的游资一方面可以坐等人民币升值之利;另一方面也可以投资于处于发展不完全的资本市场,推动资本价格上升,获取高额回报。但大量的热钱涌入资本市场推动价格不断上涨,诱使国内企业增加向这些企业的资本投入,形成类似于8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

(5)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受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最多只能实现两个的理论,我国要想实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在现行结汇制度的前提下必须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回笼外汇。根据下图也可以看出伴随着伴随着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我国的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8年的增幅达到17%之多,2009更是有27个百分点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增长。

货币独立性的丧失,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我国经济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而当这部分增发的货币投入商品市场以后将会带来持续的通胀。

四、总结以及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双顺差的负面效应已经愈发凸现出来。如何抑制双顺差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经济效率低下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根据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我们要确定不同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的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因此,针对双顺差造成的内外失衡,我们需要多种政策进行搭配:①通过财政刺激扩大内需,继续深化收入体制的改革,“提低、扩中、限高”。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得数量,提高低收入者得水平将有利于推动国内需求的增长;②要通过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当前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同时提醒“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③改变现行的融资渠道单一与行政干涉过于浓厚的现状,将有利于促进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④转变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减少“外向型”企业对“内向型”企业的生存挤压,更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的产生与发展,早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进行转轨,减少贸易摩擦;⑤取消对各地政府对FDI的引资限制,出台相应措施制止将FDI引入的多少作为政绩的参考标准,制止一些污染高、能耗高、趋同性强的FDI来华投资,提高政策门槛;⑥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面对美元的不停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将要面对越来越惨重的损失。未来的管理方向应该是如何减少损失程度,减轻贬值带来的福利流失。中国应当增持欧元、日元、黄金的储备比例,以多元化的投资减少外汇风险;借鉴新加坡、挪威等国的经验,建立储备管理公司,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更高的海外股权或债券。这些举措都有利于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永定.见证失衡[M]三联书店,2010

[3]肖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06)

[4]于渤,张晓京,葛虹.经常项目顺差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效应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7)

[5]汤玉刚.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J].亚太经济, 2008(1)

[6]孙玲,陶士贵.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2008(2)

[7]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2008(5)

[8]张礼卿.关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J].国际金融研究,2004(01)

[9]余永定.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上)[J].国际金融研究,2006(01)

作者简介:刘润东,男,产业经济学研究生,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