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风后许多患者会出现手指过屈等痉挛性瘫痪症状,表现为掌指、指间关节屈曲痉挛,伸展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风后指过屈为针灸疗法的适应证,正确的针刺手法操作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笔者采用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3月-2007年4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查随机数字表,按随机数的奇偶随机分为推针手法组(42例)和常规针刺组(38例)。其中推针手法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个月;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7例。常规针刺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个月;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结果阳性;②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手指屈曲,Brunnstrom手功能评定在Ⅲ-V级,痉挛的Ashworth评定瘫痪肢体肌张力>O级,并且≤Ⅲ级;③中风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者;④年龄在35~70岁之间;⑤近期未服用过镇静药及肌肉松弛剂;⑥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①急性期脑卒中患者;②生命体征不平稳、失语、意识障碍者;③双侧瘫、弛缓性瘫痪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⑤不愿接受本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推针手法组

取穴:合谷、后溪、外关。操作:令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伸直,掌心向下,摆放应避免腕指屈曲。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在针刺得气后带力插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重插轻提,频率在60次/分,反复操作8~10次,当痉挛的手指出现反射性伸展,完成手法操作,留针30分钟。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

2.2 常规针刺组

取穴:同推针手法组。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上、下午各治疗1次。

以上2组均以60天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30天、60天后进行疗效分析。对中风患者的其他偏瘫症状,2组均采用相同常规针刺治疗。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临床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

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0天、60天后分别作下列观察,各项观察均由测试者1人完成。

(1)肌张力评定标准:痉挛程度采用Ashworth分级评定。Ashworth分级目前也是我国较为权威性的对肌张力的评价方法。以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为观测对象,判断治疗前后肌张力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0级计O分;I级计2分,I+级计4分;Ⅱ级计6分;Ⅲ级计8分。治疗前后各纪录1次积分。

(2)掌指关节活动度测定t以拇指尖与手掌的距离计分。0分:对掌到小指基部;2分:对掌到小指尖;4分:对掌到第4指尖;6分:对掌到第3指尖;8分:对掌到第2指尖;10分:不能对掌。治疗前后各纪录1次积分。

(3)临床疗效比较:评分的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即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

临床治愈:积分减少≥90%;显效:积分减少60%~89%;有效:积分减少20%~59%;无效:积分减少

3.2 治疗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前后指痉挛程度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组内比较,推针手法组治疗30天后与治疗前比较,“u=2.13,P

(2)2组患者治疗前后掌指关节活动度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掌指关节活动度(P

(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推针手法组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u=2.15,P

4 讨论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自然恢复过程,按瑞典学者Brunstrunm六阶段标准认为肌张力由弛缓期缓慢上升,在1个月左右时达到高峰(共同运动期);继而渐减,轻者经过3~5个月恢复,重者则持续存在。肌张力增高是运动神经元兴奋,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反射性诱发肌张力产生和增强。指过屈表现为掌指、指间关节屈曲痉挛,伸展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痉挛是否能解除,是偏瘫运动功能是否恢复的关键。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侵入人体,其传变途径是从外入内,由阳入阴,初起风邪于皮表、阳经,导致关节弛缓不收,如《诸病源候论》所言:“风邪在经络搏于阳经,气行则迟,机关缓纵,故令全身手足不随也。”日久则风邪在于筋,即为邪气由阳入阴,风邪入阴则耗伤津液,筋脉失养而致肢体拘挛。针刺治疗“硬瘫”旨在疏通经脉之气,调和气血运行,使肢体得以濡养,功能渐复。针刺手法是针刺施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直接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控制气行以及补虚泻实的手法,都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成书于公元1406年的《普济方》又提出了“气至病所”的重要性。正确的针刺手法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推针手法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标幽赋》又言:“推内进搓”,《金针赋》:“推之不动”。带力向腧穴内插针即为“推”,《难经・七十八难》“推而按之”即此之意。窦汉卿在《标幽赋》上用“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来说明凉热手法的组合规律。推针分为直推(与插针结合)、捻推(与捻针结合)、推皮(“推陈出新其皮,盖其外门”)、推针速刺,其技术关键是推力,手紧持针柄,上提丹田之力至肩到肘下腕及指,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要力在针前,针随力入。

笔者采用的推针手法在治疗中风后指过屈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针刺手法操作使穴位得气,从而产生“气至病所”的效应,使屈曲的手指产生伸展动作缓解肌痉挛而达到治疗目的。推针手法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肌张力,可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本法操作简便,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希望今后在针刺手法客观化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揭示针刺手法操作在改善肌痉挛状态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