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使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使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教学属于过程教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的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苏教版教材的部分章节为例,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法;创设情境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数学思想的生发、形成和发展,也包括了方法的发现和使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的目的都不外乎学以致用,数学亦如此。通过在课堂上巧妙的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并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开拓思路,获得新知。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热忱,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针对苏教版教材,谈几点具体的思路:

一、以生活情境入手,引出探究的主题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从大家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创设情境,能将解答数学难题转变成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和探究,最终解开了数学难题的过程,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说,在讲解在教师讲解苏教版7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张三角形的硬纸(下图),假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次科学小组活动中,小丽不小心把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碎成以下形状(将硬纸撕成三部分如图示),为节省时间,三个同学分别拿着一块玻璃去三个玻璃店,他们能不能配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呢?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用哪块玻璃有可能配来相同的三角形玻璃,为什么?经过学生慎重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认为带第三块去就好,因为它保留着原三角形的一个边及相邻的两个角。然后由三个同学分别拿着三块硬纸到黑板上,试着还原出三角形的原样,结果果然是只有最右侧的纸片,才能还原出三角形本来的样子,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节的主要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公理:角边角公理。这样,学生对于这条公理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一环节也会深刻的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故事引入,趣味横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上,也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才能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举例说,教师要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又小气又贪婪的鉴奸商,一个数学家就想惩治一下他。这位数学家找到这个商人,扬言要跟他做交易。具体内容是在三十天内,数学家每天给奸商一万元钱,而商人只需要第一天给数学家1元,第二天给数学家2元,第三天4元,以此类推,每天都付前一天的二倍。你们说这笔买卖能成交吗?

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接着说:“当然以奸商的性格,他毫不犹豫就屁颠屁颠的答应了,三十天后,你们猜怎么着?”有心的同学就开始算第10天时候该支付多少钱,第20天时候各支付多少,当算到30天双方共支付多少钱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感觉到了难度,等算出结果,很多人露出惊讶和了然的神色。教师适时的问:“这笔买卖到底是谁赚谁赔了?”当然是奸商吃了个大大的暗亏。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求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的实际案例,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内容,同学们也不知不觉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对学生掌握新知很有益处。

三、利用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一个戏剧最能扣人心弦的,不外乎矛盾冲突。一堂课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也首推知识矛盾。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能在课堂上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高手,将学生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矛盾中,往往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知识,引发他们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并最终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师讲解平方根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矛盾对立的情境:首先,提问学生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考察边长为5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答出正确答案“25”。然后回过头来提问:假设有个正方形,他的面积是25,那么他的边长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给出答案:5。然后继续追问,面积为36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这就是平方法则的逆运算,也不算难,答案是6。而等教师问道面积为5的正方形,他的边长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就是开始思考,那个数的平方等于5呢?这在学过的知识中是没有答案的,这个难题,正好激起了学生求解的欲望,带着问题去接受平方根的概念,无疑使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衔接来创设情境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尤其在数学学科中,知识点的衔接尤其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巩固旧知识,在回顾旧知识时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识。

笔者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鼓励学生先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一步步的求解,直至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规律。这就是一个新知识与旧知识衔接的过程,在教学中,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新知识,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必须针对所教的知识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教学法,正是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要结合实际来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振荣.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自主探索数学模式的有效途径[J].福建中学教育,2007

[2]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年第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大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