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锦16块二元驱动态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锦16块二元驱动态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锦16块试验区非均质性严重和长期注水开发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的特点,根据现场实际动态反应,结合储层特征,分析总结了制约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综合调控技术,有效改善了二元驱开发效果。

关键词:锦16块 二元驱 非均质性 调控技术

锦16块二元驱试验区是一个高孔高渗的稀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到2011年4月份转化学驱前区块综合含水已经高到96.7%,采出程度达50.3%。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优势渗流通道已经形成,导致注水压力偏低,吸液剖面严重不均,同时,试验区微构造认识难度大,小层级储层展布认识不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试验区开发效果。本文首先根据油藏实际特点,及时开展整体调驱和注入配方体系优化,降低了优势通道和非均质性对二元驱开发效果的影响,随后通过分析现场油水井生产动态,深化微构造及小层级储层研究,利用堵水改层、增加采油井点等手段提高井网完善程度。通过以上一系列调控技术,有效缓解了开发矛盾,提高了二元驱开发效果,使日产油由63吨突破到315吨,综合含水由96.7%下降至84.5%,二元驱工业化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开展整体调驱,减小优势渗流通道影响

1.试验区优势通道影响明显

空白水驱初期,注入井的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初期平均注水压力仅1.2MPa,且上升缓慢,说明在长期注水开况下,注采井间已经普遍发育大孔道,从而导致注入压力低且上升缓慢。

2.调驱方式的确定及调驱井的选择

针对该块地质特点和开发存在问题,开展了整体调驱研究[2]。试验区调驱按照弱、强胶和体膨颗粒调驱三种方式进行,其中转注以来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吸水厚度比例小这类井采用体膨颗粒调驱;具有较高的注入压力、但有较突出的相对吸水量且层间渗透性差异较大,这类井采用强凝胶调驱;对于层间吸水差异较小,无明显强吸水层,这类井开展弱凝胶调驱。按照上述标准,全试验区共实施调驱15口井,其中实施强凝胶调驱3口,体膨颗粒调驱5口,实施弱凝胶调驱7口。

二、结合油藏实际特点,优化注入配方体系

室内研究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变异系数在0.65~0.85)的油藏,二元复合驱中聚合物驱的对采收率增幅的贡献占2/3,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增加了驱替液的粘度,降低了水相渗透率,改善了驱替液的流度,提高了平面波及效率,克服了注水指进,又提高了垂向波及效率,增加了吸水厚度[3]。

1.现场动态反应,波及体积需进一步扩大

通过原前置段塞尺寸(0.04PV)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试验区平均单井注入压力有了明显提升,但部分井提升幅度小,且仍有提升趋势,而井间注入压差较大,最大压差为3.8MPa。另外,统计试验区前置段塞21口注入井吸液状况,发现平均单井吸液厚度比例仅61.0%,有13口井吸液状况较差,比例占61.9%。

2.前置段塞尺寸及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前置段塞尺寸、主段塞聚合物浓度等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保持前置段塞浓度及主段塞配方不变时,增加前置段塞尺寸至0.1PV时驱油效果明显增大。同时,在主段塞阶段,将聚合物浓度提高至2000~2400mg/L时,可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增加前置段塞的尺寸和提高主段塞的聚合物浓度,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增加,对非均质油藏的调剖能力增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使得孔喉中的残余油两端均被高粘弹性驱油剂不同程度地“拽”出,降低孔隙中残余油饱和度,提高了驱油效率[4]。

三、精细地质再认识,实施措施综合治理

根据数模研究表明,试验区在注到0.20PV时,试验区油井应大规模见效,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累注到0.25PV时,试验区仍有1/2油井未见到明显二元驱效果,通过对低效井研究发现,部分井区微构造复杂,且小层级储层变化大,影响了大部分油井生产效果。

1.精细地质再认识

应用地层对比、VSP及三维地震解释技术重建构造特征,首先结合岩性、电性和沉积旋回,指导地层精细劈分对比,然后将传统的油层对比与VSP测井技术相结合指导断块构造研究,最后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砂体追踪,落实试验区的各小层的砂体发育范围及连通关系。

2.开展措施综合治理

通过地质再认识,重建了构造模型,同时展开了射孔层位研究,并开展了措施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主要以低效井为突破口,共实施大修、侧钻、补层堵水等各类措施25井次,有效的加快侧逆向驱替见效速度,同时减小了断层和边水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对应关系。

四、调控后现场实施效果评价

1.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态调控技术,试验区日产油由63吨稳步上升至315吨,含水由96.7下降至84.9%,44口油井中,有38口不同程度见效,其中中心井全部见效,试验区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2.主要评价指标均趋好

与空白水驱末期相比,注入压力提升5.1MPa,视阻力系数2.12,与其他同类油田相比较,提升幅度正常。

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单井吸液厚度由8.6米提升至12.4m,厚度比例提升44.2%,跟踪的21口注入井,18口井剖面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比例达85.7%。

在油水全分析化验中,采出液流体中Cl离子含量有所增加,证明聚驱较水驱波及体积扩大,改善了油层动用情况,但胶质、沥青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表活剂洗油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五、结论

1.对于高孔高渗油藏,水驱转化学驱阶段,应实施整体调驱,封堵优势通道,使后续驱替液发生液流转向,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

2.对于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应结合现场实际生产动态,在二元驱中、前期应尽可能通过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较强的残余阻力系数来降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利于后续表面活性剂发挥洗油功能。

3.以低效井为突破口,开展精细地质再认识,及时实施综合措施治理,保障了试验区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铁龙.三次采油概论[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36.

[2]姜汉桥,陈月明.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及应用.石油学报.1998,19(2):62~66.

[3]刘洋,刘春泽.杨付林.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6;28( 4 ):33~35.

[4]卢祥国.大庆油田北二区西部注聚井堵塞原因及预防措施.油田化学.2002(3).

作者简介:周培杰(1984-),男,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专业,现从事三次采油油藏管理工作。